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的“生命”在于“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阻碍,但数学又是严谨的,游戏化的课堂活动与数学课程的特性相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应用数学史、动手操作等与数学课程特性相契合的课堂活动,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数学史
  课堂活动是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媒介,然而,课堂活动的设计需要结合数学课程的特性,即:从数学严谨性的角度,设计与其相契合的活动类型,使学生感知和体验数学的核心思想,对数学课程形成理性认识。严格来说,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阻碍,因此,创设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很多一线教师并没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活动的内涵,一味从营造课堂气氛的角度,主观性、随意性地组织课堂活动,导致教学过程热闹而低效,学生的学习盲目而被动,降低了教学质量。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设计和开展课堂活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一、 从数学史入手,创设“读史”性课堂活动
  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从提出到不断发展、演变并最终完善的特性不同,很多数学概念或定义在历史上一经发现便已定型并应用于生产实际,换言之,很多学生接触和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是古人智慧的原始原貌。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这一特性,从数学史入手,创设读史性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面貌,构建学习型认知图式,从而改变学生从单一视角理解知识的现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如“勾股定理”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笔者首先从中、外两个视角向学生展示勾股定理的数学史,组织学生开展“读史”活动。
  其中,中国数学史方面引入西周《周髀算经》中“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一段话引导学生阅读。
  提问:《周髀算经》成书于西周,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学著作,课件中这段文本即源于其中。仔细阅读,分析一下这九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初步探究:文本中出现了“勾”“股”“经”的字样,又有“三”“四”“五”三个数字,说明这段话描述的是一种数学现象。
  ②深入探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勾”“股”“经”可分别对应A、B、C三个符号,“三”“四”“五”则代表了三个符号的量,而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勾股定理,因此,《周髀算经》中的这段话所描述的就是勾股定理。
  外国数学史方面,选用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著作《几何原本》中提出的证明引导学生阅读:①若△ABC,A边为3、B边为4、B边为5,则它属于直角三角形;②若A边为5、B边为7,则C2=A2+B2。
  学生活动:这段话描述的仍然是勾股定理的原理,其中证①为反证,即从量的角度证明三角形的性质;而证②作为延伸,其中的量与证①是相等的,因此证②描述的图形必然也是直角形。
  如此,通过运用“读史”活动在课堂开始阶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古人著作,并借助活动了解古人智慧的原始形态,会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恍然大悟,理解了所学知识其实是古人发现并一直沿用至今的,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乐于探究和阅读数学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从实践性入手,创设动手操作性课堂活动
  严格来说,数学之所以具有工具性特征,是因为数学的形成来源于古人的动手操作和生产劳动。如数学中的几何学,每一个线条都象征了古人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手段,而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还原这些场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实践性课堂活动,以加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知识重点。
  导入新课后提问:在上节课中,同學们掌握了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那么,接下来大家怎样继续用不同工具来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画出两条平行直线,用三角板画另一条直线截断它。
  活动:用量角器测量平行直线截断后出现的所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内角,测量后记录结果。根据量结果中的同等量,分别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
  综上,相较于教师口述、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或让学生直接观察课件中展示的图形,以及用其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与之互动,设计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实践性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同时也使学生更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平行线的不同性质。究其原因,是因为笔者抓住了本课的特性。学习几何知识的关键在于掌握线、角等不同几何术语的属性,而了解它们属性的直接方法即是动手操作,用大量实验和测量获取具体数据,进而用数据来反映几何的性质。因此,上述课堂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具体直观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 结语
  总之,虽然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立足于数学课程的特点,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数学的特性,进而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雷晓莉.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孙学东.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7(2).
  [3]崔长荣.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考试周刊,2014(24):60-61.
  作者简介:
  杨凯东,江苏省启东市,江苏省启东市折桂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