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对策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传统过时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新时期下,高中政治教师就需要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对学生生命观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加快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进程。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命”课堂  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87-02
  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生命价值,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呢?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质,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激发政治课堂的生命潜能,为构建“生命”课堂加倍努力。
  一、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重要意义
  社会在发展,时代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构建“生命”课堂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高中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和情感价值观,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呈现出一幅崭新的面貌,并且在现阶段的社会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生命的培养,高中政治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激发高中政治课堂的生命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关注生命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追求和发扬自我,这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
  1.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且为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引导者,如果要想充分体现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同时还需要有效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教师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更多有价值和有内涵的教学内容,有效延伸和丰富政治课堂教学,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巧妙融入“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
  纵观实际,我们发现以往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过于僵硬死板,过于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根本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就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巧妙融入“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心里明白自身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切忌把自身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教师要想把政治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其自身首先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性知识点,千万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让学生坐享其成,而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确保所构建“生命”课堂的科学合理化,促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3.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明白的是学生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仅仅是引导者,在“生命”课堂教学過程中,高中政治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我们都知道面对同样的内容每个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需要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完善的价值观,对此,高中政治教师更需要在政治“生命”课堂制定针对性和差异性的“生命”教育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政治“生命”课堂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和探索“生命”课堂的实质和内涵,同时不断探寻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丰富和延伸“生命”课堂,提升高中政治“生命”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
  王丰美(1971年-),女,汉族,学士学位,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