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小学体育兴趣化视角下课堂实效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才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持久发展。本文将从体育器材的创新、游戏手段的多样和学练强度的递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效果: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7-0062-03
  上海市教委从2015年9月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启动“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小学体育的兴趣化”课程改革自开始提出至今,各个区县的试点学校都在积极响应和落实,也已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化小学体育课程。在总结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于2018年7月进一步印发了《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沪教委体〔2018〕36号)[1],文件指出:“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注重将体育游戏融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中,做到每堂体育课在主教材中引入3~5个游戏化手段,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体育课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效果,每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基本达到50%左右或以上。”据此,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了更加细化的操作方向,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入多样的游戏手段、增大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等方面[2-3]。
  2018年“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在沪举行,大会以“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的有效体育教学”为主题,为进一步推动江、浙、沪两省一市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本文将结合上海市教委最新的改革要求,以及笔者在《攀登与爬越:攀登绳架》体育课上的所看所想,从体育器材的创新、游戏方法的多样和学练强度的递进三个方面对小学体育兴趣化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提高小学体育与健身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体育器材的创新
  2015年上海市教委提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以后,体育课不再是跑一跑、跳一跳或是自由活动这么简单了。当传统体育器材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时,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开拓思维,去寻找或自制各种新颖有趣、实用简便的体育器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4]。
  1.自制器材
  如陆老师执教的《攀登与爬越:攀登绳架》一课中,利用自制新颖有趣、颜色丰富的攀爬器材贯穿全课,包括不同高度的网筐、色彩绚丽的网筐和极具挑战的攀爬梯等。这些器材的运用除了便于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之外,还能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课的开始部分,当欢快的音乐响起,师生一起进行慢跑、攀爬和钻网筐等练习时,自制的网筐、木梯等器材就丰富了慢跑和爬行的练习路线,避免了单调的地上、垫上慢跑和爬行。在课的基本部分,这些颜色多彩、形状各异、高度不一的攀爬器材连成了一条美丽的赛道,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学生可以在这条魅力赛道上尽情奔跑、穿越,使得学生的课堂情绪也随之进一步达到高潮。最后,每个学生自由散落在自己喜爱的器材周边,和陆老师一起放松疲惫的身心,圆满地结束本次的户外攀爬之旅。
  2.注意事项
  体育器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三大原则:(1)安全性原则。再好的体育教学,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都将“伤不起”。因此,体育器材本身的安全性是最先要考虑的。最好是体育教师就自制的体育新器材进行不断地验证,只有确定了器材的安全性才能投入体育课堂供学生使用。如自制的小沙包不能过重,防止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拉伤或砸伤其他的同学。(2)实用性原则。体育器材的开发和利用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如在小足球教學中,学校的足球门往往是不够用的,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带球射门等连贯性动作,可以利用废弃的空塑料瓶子装水摆成一个个足球门。如何突破投掷垒球教学中出手角度是教学难点,给垒球拴上一条“尾巴”,通过观察垒球飞行过程中飘逸的“尾巴弧线”,以此判断出手角度。(3)趣味性原则。自制体育器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作一些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趣味性器材,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如用小纸箱制作成爬行或跳跃障碍物的器材,或用彩色纸片折成投掷的小飞机或小纸球。自制体育器材在体育课堂上的应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练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安排。
  二、游戏手段的多样
  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爱玩、好动,且喜欢新奇、喜欢游戏。因此,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各种游戏的形式,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 [5]。
  1.融入游戏
  例如,在课的热身环节中,用“红绿灯游戏”代替了枯燥乏味的令行禁止课堂常规练习,用“骑自行车”代替行进间高抬腿跑动,用“穿越时空”代替爬过网筐和网架,这些体育小游戏使学生玩得生动活泼、欢声笑语,从而在身心上为本课做好了准备。在学会了攀爬本领之后,陆老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让学生通过接力的形式进行竞争游戏。每个组别有A、B两条游戏路线,大大缩短了练习的等待时间,从而保证每组学生持续高昂的练习情绪。每组A、B路线的第一个人同时出发,他们翻越网架、横渡木梯、钻过网筐、爬过垫子等,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名学生完成的次数最多。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强化拼搏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一种勇于攀登高峰、不惧困难的信念。最后,学生伴着优美舒缓的音乐进行自我放松,陆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攀登知识。此时教师一改传统一人总结的方法,采用抢先竞答赢星星、月亮、太阳精美贴纸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展开问题讨论、畅谈学习体会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与激励功能。   2.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游戏化教学的应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的不同部分,體育游戏的选择应多样。如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充分热身,宜选择集中注意力且配合关节运动的游戏活动。在主教材的学练阶段,需要学生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技能,可选择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形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需要学生由兴奋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应该进行一些舒缓身心、消除疲劳的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游戏中应该注意:(1)正确地选择游戏内容和活动方式。小学生具有直观的思维能力,加之刚从幼儿园走出来不久,在课上体育教师应该选择趣味性强、规则简单、参与度高的游戏。(2)注重和挖掘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游戏只有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或者结束后才会出现,或是引导学生有了更好的课堂表现才奖赏给他们。像这种与教学断裂的游戏,只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等,它的教育功能是明显不足的。(3)采用多元的游戏评价方式。在体育游戏结束之后,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游戏的结果,如:“在刚才的比赛中,获第一名的是第五小组,第二名是第四小组,第三名是第一小组……”而对某一个小组哪怕最后一名也坚持完赛的过程没有只言片语的鼓励。体育游戏不只是有胜利的结果,它还有可贵的过程。总而言之,游戏教学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真正发挥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功能。
  三、学练强度的递进
  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主动学练行为和体育情感品格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科学地安排学练内容、运动负荷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和战术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
  1.强度递进
  在陆老师的课中,学生是一步步学习攀爬本领的。利用“学本领”3个练习手段,设计从地面上手脚依次爬行,到离开地面50厘米高的木梯、网筐上进行手脚依次爬行,最后过渡到1.8米高的绳架上进行手脚依次向上攀登,阶梯而行,助力攀登,从而克服学生恐惧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运动中体验与强化攀爬的动作技能。另外,陆老师很轻松地就做到了少说多练,增加了运动的有效时间,加大了课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同时在递进的学练内容中,学生的跑动和攀爬速度明显变快了,逐步加大了课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此处体现了2018年上海市教委提出的“加大每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的最新改革理念。在本节课中,全课练习密度和内容主题练习密度分别达到了57.1%和53.8%,二年级学生在整节课中的平均心率为120次/分〔运动强度为120/(220-8)=59.4%〕,保证了本次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均达到了上海市课改要求的50%以上;在课中,学生的攀爬器材由简到繁,攀爬高度由低到高,运动强度由小到大,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又能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不至于让学生因为练习难度太大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不会因为练习太容易而失去学习的挑战欲。因此,体育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等一定要按照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顺序,遵循逐渐加深和逐步提高的原则,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运动技能。
  2.注意事项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遵循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例如在一堂体育课中,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是符合学生运动心率倒U形曲线的规律。另外,由于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每个人所能够承受的运动量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在相同的练习内容后会有不同的运动反应。第二,就是要认清教材结构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材是国家指令性文件,其自身结构是有层次的。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6],一般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根据教材结构特点和技能形成规律,采用递进的教学手段和学练强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就是要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般的规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分解到整体。例如学习广播体操,首先要将整套广播操分解为若干节进行授课,然后将每一节操分解为若干个8拍进行教学,如此递进和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才能轻松地掌握该项学习内容。
  综上可见,兴趣化课堂是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体育器材的创新、游戏活动的融入和运动负荷的加大也是当前课改具体的操作方向。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构建与学生运动兴趣相吻合的体育课堂,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对体育学练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更是为了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健身的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R].2018,7.
  [2]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1(1):104-112.
  [3]王宝.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24):31.
  [4]邓小川.小学体育课中体育器材创新的作用[J].现代教师与教学, 2011(3).
  [5]孙荣.游戏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 2018(1):77.
  [6]胡功篪.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4(3):66-68.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201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0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