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表征及培养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关键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将教师关键能力培养融入教师教育过程;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关键能力;建构促进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为教师关键能力提供系统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教师关键能力 教师学习共同体 核心课程体系 评价机制 保障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诉求越来越高。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重点强调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意见”,即《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目标,致力于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所以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需求,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教师关键能力的基本内涵
1974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这个概念,它强调关键能力不属于任何专业能力的范畴,与某一实际能力并不直接相关,也不包含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和人生生涯中及时做出判断性的选择,以面对不可预估的各种情况。从另一角度看,关键能力也可视为一种跨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因其普遍存在的应用性而紧跟时代发展,免于被淘汰。梅腾斯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中提出,关键能力包含着四种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即具备共有特性的各种特殊专业的能力,但這种能力又可以与特殊专业能力相互转化与共通,具体为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等。二是水平能力,即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保证信息迅速扩展及在不同的实践领域得以平行迁移。三是迁移知识能力,即在不同行业或知识、实践领域共同拥有的能力。例如环保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合作意识等能力。四是历久弥新的能力,即不论职业发生怎样的变化或是年龄如何增长,劳动者所具备的能力依然有效,比如法律常识、外语水平、历史知识等。
当前,学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没有统一的界定。欧盟对教师关键能力的定义是,教师在职前培训中既已获得的高标准能力,具体指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及时获取知识、创新的能力;针对不同背景、各具特点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培养横向能力的能力等。另外,美国对理想型教师的能力要求表现在:引导联邦标准课程的革新能力;对教育评价结果的理解能力;对学生诉求的及时反馈能力;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当然,还包含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拓展新的教学媒体及能够深刻理解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可见,欧美关于教师素养均强调教师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敢于打破陈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对教育和教师发出的挑战。
二、教师关键能力的特征表现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了未来15年内世界教育发展的总方针,即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人人实现终身教育的需求[1]。教师作为引领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是否具备关键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教师关键能力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少而精。关键能力并不包含所有能力,而是在众多能力中进行选择。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关键的、个别的顶级能力,并非基础的、大众性能力,它区别于具体的专业技能,与单一的专业化职业知识和能力也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劳动者对不同职业、不同需求做出及时应对的能力。
第二,与时俱进。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并且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及路径等具体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的关键能力及能力结构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关键能力逐渐表现为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媒体教学的能力等。
第三,关键作用。关键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效应,具有选择性、长远性的影响。
第四,预先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要求学生具备某能力,那么教师也必须预先具备该能力,这是基于教与学的特点决定的,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等,所以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此才能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新时代的教师角色已经与过去不同,但示范作用依然不变,所以教师既是管理者、具有文化素养的公民、学习者,又是发挥模范作用的教育者。这样的定位除了包含教师的领导作用、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合格的个体,更能体现出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专业性和时代感。
三、新时代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
1.将教师关键能力培养融入教师教育过程
关键能力的融合性、决定性及与时俱进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一方面,从教师关键能力的价值意义看,它不仅能帮助教师获得职业成就,而且将教师视为社会环境中真实生存的普通人;不仅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为教师铺设未来道路,为教师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支柱。另一方面,从个体发展来看,无论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当教师的关键能力符合其个体发展规律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与教师教育过程融为一体。例如,德国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就实行了对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2]。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行本科、硕士连读的学位体系,为教师设立了教育实践中心,保证了本、硕期间及见习阶段的相互连接,并制定了特殊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教师关键能力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必须保持理论联系实践、前后统一的步调。当然,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考虑长远取向,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将关键能力分结构、分步骤地加入教师职前和职后培养的进程中,保障教师的教育过程均能渗透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内涵。 2.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基于教师群体共有的专业背景、专业情感及专业意识的共同学习、合作与进步的组织。它不仅作为一个学习的团体,更包含着潜在的变革力量,为教育改革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其一,学校应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足够的外部支持。例如,学校为教师群体的学习讨论进行专业的、深刻的指导,避免教师的学习浮于表面;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一个舒适、方便的环境,让相同学习群体的教师相邻办公,给予他们最大的沟通交流空间。其二,教师自我约束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拥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愿景,在合理安排时间、探讨学习方案等前提下,形成整套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以保障互相学习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聆听与分享,加强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和感悟。当然,学习共同体更容易让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让日常的专业习惯转化为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
3.构建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同时,课程也是培养教师关键能力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高度的引领作用[3]。另外课程也具有整体性特征,要充分利用综合课程的特质,将关键能力的知识融入其中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以,在围绕教师关键能力开发课程体系时应努力做到:其一,将教师关键能力标准深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教师与课程不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即教师是课程开发与运用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素养影响着课程的实践效果,反过来,教师又不单单是课程的实践者,他也会受到课程的潜在影响。其二,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关键能力的知识。教师职前教育主要指教师在高等师范院校接受的师范教育,所以,高校课程设置也应考虑到关键能力培养的需求,为日后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其三,建构跨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团队,利用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充分促进彼此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为制定关键能力课程体系提供知识储备。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关键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堂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学校教育也不单局限于一所校园里,在这个多维的空间里,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时期,创新能力是教师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而“互联网+”时代为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媒体路径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及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因此,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自我能力的提高,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但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关键能力要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匹配原则。信息技术繁杂多样,但并不是每一个技术都适用,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与教师自己的实际水平、任教学科而选,从最适宜的角度量身选择最匹配的信息技术。二是适度原则。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如果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就会让教师失去自我发展的正确定位。
5.建构促进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
促进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需要改变教师评价机制,以关键能力为基础来完善教师评价过程,即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等内容。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看学生此时的学业发展状况,更应看重学生究竟进步了多少,是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邀请多方主体参与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以校长、主任等领导者来评价教师,努力形成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有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后,评价的方法应追寻科学化和多种化,改变以往定量评价占绝大比例的局面,加重对教师质性评价的比例,形成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协调统一的评价方式。澳大利亚在这方面做出了不错的示范,比如根据学生达成的程度将关键能力的每一要素分成优、中、劣三个等级,这种方法定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进行判断。由于其易操作、考虑全面,因此在我国部分地域内已被使用。另外,应避免对教师进行结性评价,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評价更应注重教师的成长过程[6]。
6.为教师关键能力提供系统的保障机制
为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须要完成一个系统的工作。其一,为教师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坚固的平台。国家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从制度层面甚至是法律的角度来保障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顺利进行。此外,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关键能力指导团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并定期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其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能力。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提高能力水平给予时间保障。采用个性化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积极调动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的自觉性,这对于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三,让教师真正实现赋权增能。如果把教师只当作知识的传达者,那么教师就会被看作一个运输的机器,失去主体性的教师又如何发展自己的关键能力呢?为了让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培养关键能力,必须实现真正的赋权增能[7]。因此,学校不要过多地“指示”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与自由,实行弹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
[2] 于喆.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德国高校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8(01).
[3] 钟启泉.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4] 刘义民.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初探[J].教师教育论坛,2018(01).
[5] 姜勇,张明红.教师质量评价的新转向与范式变革的前瞻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04).
[6] 袁丹,靳玉乐.教师角色嬗变与教学个性展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7] 钟祖荣.论新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J].教师发展研究,2018(02).
[作者:常磊(1982-),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