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有效的美育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教育因素,因此教师要将美育教育有效地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作文;美育教育;渗透
美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过程,所以写作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教育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一、选材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去选材
写作素材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恰当的写作素材可以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小学阶段,无论是写人的文章,还是记事的文章,还是描景状物的文章,都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素材。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学生,必然会选择美好适当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择合适的素材入手,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
首先,是写人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来反映人物的某些品质。小学生的作文中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写人的文章必然表达的是人物的良好品质。尽管有些学生会特立独行,选择一些反面人物,但是也是要从反面人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学生可以选择教师这一人物,通过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事迹,来反映老师的高尚品质。学生也可以选择医生这一职业,通过医生精湛的医术,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事迹,来反映医生高尚的医德。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通过与父母日常相处的几件事,反映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人,這个人可以是笑盈盈的门卫爷爷,可以是清洁工阿姨,甚至可以是印象深刻的一个陌生人。
其次,是写景类的文章。写景与抒情是息息相通的,一个伤心失望的人眼中的景色必然也是伤感的,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眼中的景色必然会传达出他的喜悦之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促使学生将他们的所见所感描写出来。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人物事迹和风景展开写作。
二、语言美,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达
语言是一门艺术,妙语让人心旷神怡。同样的物品,同样的场合,不同的语言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品味不同文章语言的差别,从而让学生形成美化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如,状物的文章,需要介绍粉笔。有些学生的语言就很生硬,粉笔就是课堂的教学工具,它非常小,但是能够在黑板上显现字体,能够传授知识……然而有些学生的语言就很生动,我是一根小小的粉笔,我身材矮小,只有成人的一根手指那么大,但是我的作用却非常大。我能在黑板上写出方块字,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我能写出数字和数学符号,让学生遨游于数学王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阅读两篇文章后的感受。
当然,仅仅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美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写作出优美语言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仿写优美语句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山中访友》中的“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学生也可以仿照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手法展开写作:你好,青青的小草!你用不屈的身体传递着坚强与向上。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出口成章的能力。学生可以使用好言好句摘抄本,展开好言好句的背诵活动等。
三、字体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字如其人,一篇字迹清晰、干净整洁的文章,会给人干净清爽的印象。而一篇字迹脏乱差的文章,会让人心生不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让学生写作出令人“秀色可餐”的文章。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书写展示活动。即,教师在班级范围内选择字迹优秀的文章,并在班级范围内集中展示出来,从而在营造规范书写氛围的同时,起到榜样示范效应。书写展示活动模式下,光荣上榜的学生会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干净整洁优美的书写。没有上榜的学生,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尽量不修改的良好习惯。写作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学生写出几句话后要修改,这样就会影响整体的文章视觉。因此,学生在写作一句话之前,一定要做好整段的构思,进而降低大范围的文字修改。如果要进行修改,那么学生一定要运用规范的文字、句子修改符号,进而让文章更加干净整洁。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善于挖掘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素材,通过选材、语言以及书写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德教育和熏陶,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进而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J].学周刊, 2018(31).
[2]宋金红.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