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的学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培养,不仅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育人性,教师可以充分将语文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主战场,开展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阻碍德育开展的因素
受分数本位的思想影响,家长认为只有学生考上好成绩,才能考入好的初中,因而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强的联系性,而学生的成绩又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而言,语文是一门主科,他们为了更好地升入好的初中,因而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提升语文成绩上。家长、学生以及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的成绩,而忽视语文的德育教学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的策略
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着种种障碍,但是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已经成为现阶段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觉融入德育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本文主要从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三个角度对此予以解析。
1.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
教育本身具有引导性和思想塑造性。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心智未发育成熟。对学生开展德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養成,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学生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时,教师不应首先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应询问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假如学生因为没有听懂教授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悉心地和学生进行讲授。假如是其他原因时,教师应给学生分析做作业的真正意义,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尊重,他们的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学会了换位思考,从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会积极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通过结果主观臆断一些错误的结论,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元素,促进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语文本身是一门育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文中优秀品质的影响。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社会中的情境引入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社会中的热点现象。例如,教师可以以“老奶奶在马路上跌倒了,我们应不应该扶?”为话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种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角度思考相应的问题,培养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自私的心理。又如,教师可以将语文中具有育人性的小故事,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通过询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体会到故事背后的真正意义。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这种感受力转化为内心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更好地让语文发挥德育的教学功能。
比如,我会阶段性地举办“敬老院一日行”的活动,让学生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老敬老。在此,我简要对此活动展开论述。首先,我和敬老院的专业人员确定好具体的时间。其次,我以学生的特长为标准,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我将本班的学生分成表演组、棋艺组和劳动组。再次,开展实践。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不要接受老人的任何礼物,也不要和老人提及他们儿女的事情。我也会加入为老人服务的阵营中,而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老人在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眼睛异常的明亮,他们的心情特别舒畅。最后,交流感想。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我询问学生:“谁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小陈积极地举手说:“我们都会老,照顾今天的老人就是照顾明天的自己!”我微笑说:“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我们应学会尊重和爱护老人,构建更为有温度的社会!”通过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我让学生明白尊老爱老的真正内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三、总结
学生的德育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耐下心来,并积极地从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并将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合,进而构建出接近学生学习最近区域的教学策略,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宁宁.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8(12).
[2]喻建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