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的宗旨,这使时政内容、社会主流价值观等在中考作文题中也有所体现。遍观201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许多地市中考作文命题的新热点。相信,在未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这一点也必将成为作文教学和考查的终极目标。今天,我们就以湖北武汉中考作文题为例,来探究如何在作文中弘扬“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标。
中考文题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命题解读
从命题形式上分析,2018年湖北武汉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命题者通过引用名言,阐释名言,让考生在整体语意的基础上拟题、立意来写作;从内容上分析,本话题围绕“德”展开。“德”,可以体现为个人修养的“仁义礼智信”,也可以是各行业的道德规范。“有邻”可以是受到道德的感召而追随的人或国家,也可以是同样有德、愿意同行的人或国家。总之,这一考题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考生要砥砺品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再用自己的涵养德行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可以以作文为依托和媒介,塑造人、建设人,直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终极目标。
“德”是立身之本,是人际关系友好的重要保障。写作时,考生要把握“德不孤”、“有邻”具体表现出来,写出“德”和“有邻”的内在关系。要写好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四点:一、要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即这不是要求我们写交朋友的方法,而是重视砥砺自己的品行;二、选材要以小见大,“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又都是极为普通的世界,作为涉世不深的初中生,可以从身边小事、名著作品中寻找事例来印证道理,获得认识;三、要运用一定的技法,考场作文运用一定的技法,才能彰显写作水平,让读者了解你的作文能力;四、语言要有一定的文采,文题材料中的文言文,给出的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特色,把自己的文章写出文艺范。
这一命题的失误点在于:一是审题不严,把本文材料理解为学会交友;二是选材大而空,泛泛而谈;三是写作缺少技巧,语言平庸。
备考提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和中考作文命题或写作主题契合,要认真揣摩哦,这些主题都可以写入中考作文。
佳作工坊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品德高尚的人或自居陋室,或躬耕陇亩,或独坐幽篁之中弹琴长啸……可这些有德之人并不孤独:刘禹锡有他的“谈笑鸿儒”,诸葛亮有他的“隆中四友”,王维送别元二感动了新春柳色,杜甫思念李白甚至于三夜频梦。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真正有德之人,浑身散发着独特的理想光辉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的光辉和魅力,让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处于何境,都能够吸引他人,与他们比肩而立,比邻而居。
不僅如此,有德之间的联系,远比酒肉之交、势利之交更亲近、更牢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利相交,利尽则人散;以义相交,义存则人和。利终有尽时,义却是一种永远不会改变的信念。因此,有德者不只有邻,更有长久之邻。
除了相互吸引,有德者更是能够通过美德树立良好的榜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我们对“六尺巷”的故事耳熟能详。在对方考虑围地之利的时候,有德者考虑的是和睦之义,拥有的是宽容之心。羞愧之心,人皆有之。此举让逐利之人看到对方的德义,往往便心中有愧,见贤思齐。就这样,有德者多了一个有德之邻。
不仅仅是有德之人有伙伴,有德之家必有芳邻,有德之国必有友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重走古丝绸之路,倡导“一带一路”,此举得到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了新的正能量。中国倡议“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参与,是因为这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非欧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更是一个大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为此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友邦。
有德者退能修身,进能谕他人,小可御敌,大可除恶。如此一来,人何愁无好友,家何愁无芳邻,国何愁无友邦?(本文摘自《满分作文·全景作文》)
亮点评析
1.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文章以“德不孤,必有邻”为中心论点,围绕这一论点,运用了大量的论据来支撑,如用刘禹锡、诸葛亮、杜甫的例子以及“六尺巷”的故事,当代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等,这些论据类型丰富,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
2.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文章论述先提出论点,然后举刘禹锡、诸葛亮等人的例子证明观点,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论述,接着举“六尺巷”为例,是从家的角度来论证,最后举“一带一路”,是从国的角度论证,层层论证,清晰有力。
3.语言简约,富有文采。考生虽然以议论文来构思行文,但语言生动。作品中,或引用,或举例,或叙述故事,叙述简约,富有文采,彰显出考生不俗的文学素养。
写作策略
出题者以“立德树人”为标尺,写作者只有深知其意,才能写出符合命题者要求的佳作。要做到这点,要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高远的立意
审题涉及对与错的问题,而立意则有高低之分。“立德树人”的写作要求,只有通过高远的立意才能够完美地体现出来。譬如上文,命题者以孔子“德不孤,必有邻”作为命题的核心,写作立意就应围绕道德高尚,才能“有邻”这一点展开,也就是要围绕“美德”、“善行”进行写作。立意高,意味着有文化,思想有深度。有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具有广博的认知;有深度,则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性精髓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择和审慎的理解。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写作立意就是高远的。
二、选取个性化素材
素材,是写作立意的支撑。要想让自己的立意有文化,有思想深度,还要依赖素材的支撑。有同学说了,我们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哪会有个性化的素材来写。其实不然,生活中的你,是大千世界独一无二的你。你的所作所为,总是和他人有所区别的,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选取个性化素材,就是摒弃传统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主题内涵。有考生写自己参加“美德少年”评選,自己拉票,结果受到嘲弄,最终知错改进,却意外当选了。这一事件,其实并不新鲜,但因为考生最后通过感悟获得了“德不孤是成长,得真美德”的认识,把感悟和自己的道德成长联系起来,又让素材有了个性的光芒。这样处理素材,同样能突出“立德树人”的目的。
实战演练
《七颗钻石》中“小姑娘”一次次让水是善,《明天不封阳台》中“我”为了鸽子不封阳台是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善,人对自然万物的呵护是善……
仁爱的心地、美好的品行涵养化育了我们的心性,似雨露润泽了我们的青春年华。
请以“善,润了华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构思提示:
“善,润了华年”这个题目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分别是“善”、“润”、“华年”。“善”是“善行”、“善事”、“善举”、“善念”、“友善”等,由此可以延伸到善的品行,善的想法,善的情感,善的形象,善的修为等等。“润”,是“滋润”、“润色”的意思。“润”是连接“善”与“华年”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因而“润”又有潜移默化的意思。“华年”,提示语中提示是“青春年华”,它不同于“年华”,不同于“成年”,可理解为“青葱岁月”、“美好回忆”等。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便可搜寻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善行善举,然后从事件中感悟善的意义,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写作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0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