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计算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能力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的关键。计算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并在计算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运用数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避免将计算和解决问题割舍开来。
  [关键词]算理直观;算法优化;习惯培养
   計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计算结果,而课改后更关注计算方法。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
  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如何挖空心思创设新奇诱人的情境。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常见的复习铺垫了。难道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真是水火不相容吗?情景创设和复习铺垫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如在教学“负数”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所以,可以将其作为揭示负数的素材;同时,从数学本身出发,为了解决诸如“1减2”不够减的矛盾,也需要引进负数。这都是小学生易于感知的问题情境。在这里,选择两种角度之一引进负数都是可取的。
  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在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而设计一些过渡性、暗示性的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不必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例如,教学一年级“8加几”时,有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铺垫:8+2+1=    ;8+2+2=    ;8+2+4=    ;8+2+6=     ……这样的复习铺垫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种方法中,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给学生的所谓铺垫,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
  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可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现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知道“怎样算”,理解“为什么这样算”。特别是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让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应用方法的原理,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首先出示情景图:两只猴子摘桃,每只猴子都摘了12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并列出乘法算式14×2。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一看图就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操作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接着,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初始竖式:
  初始竖式                            简化竖式
   1   4                                       1   4
   ×     2                                   ×     2
  8 ……4×2=8                 2    8
   2   0 ……10×2=20
   2   8 ……8+20=28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操作过程,又根据图片进行数形对应。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运用简化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为了更好地解决计算教学中的又一对基本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在形成了初始竖式后,不必过早抽象出一般算法,而应该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再计算几道题,如13×2、11×7、32×3。通过这三道题的竖式计算,学生能够观察得出: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两位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得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之后,学生将刚才写的三道竖式由初始写法改成简单写法。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立即让学生用简化竖式计算,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这些初始竖式的共同点,进而产生简化竖式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简化模式。
  可见,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學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
  面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通过归纳比较,努力寻求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最有价值的计算方法。择优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数学能力。
  1.善于倾听,精心取舍
  在探索算法时,教师首先要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例如,计算24+36,学生可能会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分解其中一个加数成整十数,再连加计算;通过摆小棒,把成捆相加,单根相加,再合并;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或者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算法多样化并不等于算法全面化,否则就会停留于热闹浮华的表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2.认真比较,多中选优
  只有把算法多样化与教师的引领算法巧妙结合起来,突出最优的算法,讲清算理,加强练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时,学生在计算20×4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有想加算乘的,有想利用2×34迁移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最快?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讲给同桌听听。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快速算法“先算2×4,再在末尾加零”,并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本节教学中,将多样化思想与优化思想巧妙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注意引领,择优选用
  对师生共同提炼出来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强化。在组织学生练习时,可让学生体验一下优选出来的方法的优越性。如教师说:“同学们,你们都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方法,能用这样的算法来算几道题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吗?”这样,学生就在感悟和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优化的计算方法。同时,这个环节也渗透了“多中选优,择优录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四、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1.校对的习惯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题目都要校对一遍,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
  首先,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其次,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进行计算前的思考;最后,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判断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让运算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
  3.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
  4.口算和估算的习惯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5.建立病题卡的习惯
  对做错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建立病题卡片,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
  6.检查的习惯
  要向学生强调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总之,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新课程的理念去审视计算教学,让学生在乐学、爱学的环境中理解算理、算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计算教学才能更具有效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秋芳.计算不再枯燥,素养逐渐提升[J].小学数学教育,2018,(04)
  [2]杨才高.小学计算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小学数学教育,2018,(09)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4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