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从外貌描写去分析,可以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同时可以把握人物形象,还能够透视出人物悲剧的成因。教学中以“外貌描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透过语言构建与运用,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祥林嫂;人物悲剧;主旨升华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怎么造成的呢?此次教学,我主要寻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展开教学,从而思考祥林嫂的悲剧。
  第一环节:找出三处祥林嫂外貌描写部分,并透过外貌分析人物形象。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头上扎着白头绳”说明祥林嫂刚刚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不幸,死了丈夫;“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说明祥林嫂是一个干活利索的劳动妇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说明她虽然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但是其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的。“模样周正、手脚壮大”说明她勤劳本分;“顺着眼”说明她是一个安分顺从的人。
  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中“仍然”一词表明祥林嫂又一次经历了人生的不幸,第二任丈夫死了,儿子也没了;“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表明祥林嫂是依旧勤劳、能吃苦;“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表明祥林嫂没有了初次来鲁镇时的希望,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大的悲痛和失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表明她依旧安分顺从,但是“眼睛”是人的“心灵、精神”的窗户,表明她经受著精神的折磨和痛苦。
  我遇见时: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头发已经全白”,人的头发变白,无外乎“年老”和“痛苦”,“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是祥林嫂的精神长期遭受痛苦和折磨导致;“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可见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对生活充满着绝望;“空碗、开裂的拐杖”可见她生活艰难,维持生存的物质极度匮乏,分明是一个乞丐了。
  第二环节:以“祥林嫂”的口吻复述故事情节,感受祥林嫂人生的悲剧。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祥林嫂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让她走向了人生的尽头——死?在复述的过程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死,虽然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但是祥林嫂不到人生的尽头,已经无路可走了。“死”拆开来看,分为“歹”和“匕”,那究竟谁做着“歹”事,谁拿着“匕”首,逼迫着这样一个安分顺从、勤劳生活的女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呢?
  第三环节: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探析,从而升华学生的阅读认识。
  我们可以假设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①虽然祥林死了,但祥林嫂如果在家侍奉婆婆,不能过完这一生吗?
  ②虽然贺老六死了、阿毛也没了,但祥林嫂如果独自坚守在贺家坳,不能过完后半生吗?
  ③虽然祥林嫂来鲁镇打工,过着下人的生活,但她如果依旧勤勤恳恳,不能过完余生吗?
  针对上述假设,仔细研读文章后发现,祥林嫂不能如假设中所说过完一生。她的“精明强干”的婆婆“很有打算”(卖掉祥林嫂,为小儿子娶媳妇。祥林嫂没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她的“贺氏家族”的大伯“收屋”(祥林嫂没了丈夫和孩子,无所依靠。她没有任何的财产权)。“讲理学”的鲁四老爷“注重祝福”(他觉得祥林嫂死了丈夫,不吉利,祭祀时不用祥林嫂插手,尤其是“你放着吧”对祥林嫂再次造成打击)。鲁镇的“闲人们”冷漠无情(他们只会探听祥林嫂的悲剧,只会“满足”“咀嚼赏鉴”,对她的精神再次摧残)。“善女人”柳妈“捐门槛”(柳妈让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名,免死后受苦。祥林嫂花费了所有的积蓄,可是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四婶再一次的“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了她最沉重的刺杀)。“无意中”的我“说不清”(祥林嫂沦为乞丐,她长期经受着精神的折磨,而“我”说不清关于“魂灵”的问题,导致祥林嫂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失去,在祝福声中死去)。
  是的,祥林嫂是不能活下去的,也不可能活下去,这些人看似做着很平常的普通事,但却都是“歹”事,他们就像拿着“匕”首的刽子手,一步步走向祥林嫂,刺向祥林嫂,她只能“死”。
  祥林嫂“死”的悲剧在于,那一把把“匕”首,“精明强干”的婆婆“很有打算”、“贺氏家族”的大伯“收屋”(封建家族)、“讲理学”的鲁四老爷“注重祝福”(封建礼教)、鲁镇的“闲人们”冷漠无情、“善女人”柳妈“捐门槛”(封建愚昧、迷信思想)、“无意中”的我“说不清”(进步青年的迷茫彷徨)。
  这是悲剧的根源。
  一个社会造成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的悲剧自然就是社会悲剧的映射,我们采取互补法来探究:①祥林嫂婆婆如何会对待小儿子媳妇呢?阿毛如果没死,长大后娶了媳妇,祥林嫂又会如何对待阿毛的媳妇?②祥林嫂两次婚姻中,有何权利?③鲁四老爷是什么人?他如何对待祥林嫂?④我代表的是什么人?
  通过思考,我们就会明白: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女人的悲剧。要想避免和改变这种悲剧,必须改变社会现实,必须有许许多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找到民族的出路,站起来呐喊,呼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民族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史建筑.走进名师课堂(高中语文)[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邢建军(1984—),男,河北省定州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和写作中的生命美学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6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