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宇

  
  摘 要: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越来越注意阅读的完整性培养,在“快餐阅读”风气的影响下,许多高中生养成了浮躁的阅读风气,碎片形式的阅读破坏了书本的原汁原味,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易形成只求一知半解的思维模式,阅读的浅表化严重,所以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育培养,以矫正不良之风,培养全面发展优质高中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支架理论;教育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指阅读一本完整的书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所学文章通常都是从某本书上节选的文章,它包含重点内容,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作为教材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而“整本书阅读”是指要将一本名著或者小说完完整整地读完,需要学生具体了解整本书,不是囫囵吞枣,也不是看个目录摘要,注重阅读的完整性,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耐心,还考验了学生的语文功底。但是很多时候,要让学生独立地阅读完一整本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支架理论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学习者构建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
  一、 整本书阅读的优势
   (一) 丰富学生的见识
  从古至今,我们对书籍都有非常高的评价,因为书中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世界,有人曾说,在阅读一本书时,是我们在与另一个世界的人交流。每个人对每一本书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心得体会,但是,尽管不同,书能够丰富我们的见识是毋庸置疑的。完整地阅读一本书会让我们构建出阅读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理解,不会受到他人的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习惯快餐文化,常常把别人的阅读理解,认为是自己的理解,硬生生变成一种阅读理解模式的搬运工,盲目跟从,不主动理解文章,听别人说什么,便是什么。阅读整本书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因为在一段时间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会随着学生每天的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出现偏差,每个人经历的事物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就会不一样,所以每一本书对学生的生活或者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是不同的,但是,阅读整本书可以改变当下浮躁的阅读风气。
  (二) 阅读习惯培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基本阅读能力是具备了的了,但是他们的阅读习惯地培养却是有所缺失的,特别是阅读完整性地培养,据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存在书读了一半就放弃了的现象。常常对于学生来说,读一整本书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与其花数个夜晚看一本书,还不如花一个小时读读摘要,看看目录,就算作看完了一本书,了解了一角,便足够了。但是,这样的阅读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可以培养学生开阔的眼光,每一本书对人物的塑造是非常全面的,不能从一件事情看出,而是从很多角度来塑造。就例如,《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他的人生充满了误解,无奈,同时也有很多的爱,温暖。对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更加具有逻辑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认识世界,感知人生,明白道理。
  二、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点
   (一) 首要任务“选择书籍”,搭脚手架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采用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所选择。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中的“整”,不仅是要对整本书中文章脉络、故事梗概地总体把握,同时还要体现对全书内容的深度思考;“整本书”并不是简单地指一本书,而是有相关内容的若干本书,可以联合起来阅读,加深理解程度。因此,選择书籍是整本书阅读中的首要任务,而可以通过搭脚手架的方法更加快速选择到好的阅读书籍。首先,搭建阅读目标。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经典作品上,能称之为经典,必然有值得品读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挑选一些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能够对其成长和健康起到积极影响的书目;其次,搭建阅读内容选择方式。整本书阅读在书目的选择上,应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一门语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因此,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书。第三,搭建价值体系。整本书阅读还需要体现我们的教学价值,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先明确作品的特性,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语文素养,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发挥其中的教学价值。总的来说,整本书阅读的书籍选择上,可以总结如下:学会搭建脚手架,迅速定位阅读内容,找到选择方向。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选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在经典书目之间展开学生与书本、老师、作者以及同学之间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经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 通篇阅读,搭建整体任务支架
  整本书阅读中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通篇阅读,但这里的通篇阅读并不是指要仔细地阅读每一章节、每一段落,甚至精确到每句话,我们平时的阅读方法就有精读、泛读、跳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通篇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能对整本书有大致的把控,对作品整体进行任务分类,再进一步细化阅读。这就十分考验学生搭建整体任务框架的能力,一本书可以分成梗概、局部、细节三方面,学生可以从这三方面做任务分类,把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幸而读出一本书的层次。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把握,自主选择阅读方法,但是通篇阅读还是需要对书中的情节和文章脉络把握到位,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要注意区分单篇课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师需要先明确二者的区别,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再像指导单篇课文那样去对待整本书阅读,也不可能再像平时讲解课文那样去一一给他们分析,因此,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与之前阅读单篇课文的方式区别开。在整本书阅读中,需要学生自觉参与阅读,并且要参与到读后交流活动中来,分享心得和感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就充当一个倾听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喜好和读后感受。
  (三) 整本书阅读与支架式教学结合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先集中精力,就如朱熹提倡的“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整本书阅读也是一样,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思想涣散,那么就不会对所读内容有印象,即使当时记住了,也难以记得长久,更何况我们读书必须做到阅读和思考同时进行,一味地阅读,而不进行思考,就说明并没有进行深入阅读,也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阅读,可以说是无效阅读。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就是要让我们指导学生搭建理解阅读内容的概念框架,进入阅读情景、独立探索。即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会透过文字,去分析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或者说通过阅读文章,能够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或者从中得到激励。此外,教师还要运用构架式教学让学生们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对文章进行讨论分析和质疑,在与同学进行阅读交流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思考,产生自己对文章的见解,遇到疑惑可以提出来与他人探讨,这些都要源自读者对文章进行分析思考。
  三、 整本书阅读容易遇到的挑战
  “整本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第一,在于时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他们的时间贵如油,不能够因为培养学生的一方面能力而耽误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仔细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第二,“整本书阅读”能力培养的监督力弱,对于学生有没有阅读,是怎样阅读的,老师无法考察,对于每个学生的执行情况,老师不可能一个个地督促,很多时候,“整本书阅读”推行起來都十分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第三,“整本书阅读”的见效较慢,所以需要的时间跨度长,可能要求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就养成这样的习惯,要到了高三才能够见到阅读的成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浮躁,对于学生以及老师的耐心以及毅力考验都是非常巨大的,老师要有长远而且完善的计划,学生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四、 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 让阅读成为习惯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之后,让他们进行自由阅读,但是要对他们有阅读量的要求,想要让阅读成为习惯,是需要阅读量的,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每天需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才能够让学生习惯阅读,喜欢阅读。老师可以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时,就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每天保证阅读一篇文章,时间在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左右,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力,阅读的习惯是慢慢培养的。
  (二) 定时进行经验交流
  让学生在阅读一段时间后,讲一讲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形式,也可以是课堂上的交流,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在班里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们涉猎的书籍不同,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在各个方面有不一样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在一段时间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阅读的书籍,有一定的筛选,筛选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片段,然后对这一部分的文章,词藻文法仔细研读,细细考究。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在他们通篇阅读了文章之后,要对文章具备分析能力,体会作者的意图,明白文章的章法,这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关键能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晏溶蔓.班级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1).
  [2]屠爱姣.师生共读一本书[J].学园,2015(9).
  [3]邵辉.谈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外阅读[J].快乐阅读,2015(4).
  作者简介:
   刘宇,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0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