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新课改明确指出了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关于学生为本的课堂构建并不理想,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积极响应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构建高中语文生本课堂呢?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生本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和新课标的提出,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能促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打造高中语文生本课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从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打造高效生本语文课堂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提供指导,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学科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教师还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在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多的焦点放在了自己应该教多少内容,学生应该学多少内容上面,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到备课中充分备学生这一要求。另外,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习惯照本宣科,没有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未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时习惯采用一些现成的模板进行教学,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不符合核心素养渗透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深度的课堂分析,无法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为解决以上问题,语文教师需要打造全新的生本语文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构建生本高中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建立先学后教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生本课堂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一般是先教后学的模式,但生本课堂则需要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翻阅高中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都设置了相关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目就成了打造先学后教模式的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练习题和微课进行自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更好地建立起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更深刻的记忆,还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便是核心素养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上册《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自读文章,然后根据练习中提到的如何认识文中的“我”和一些词语,如“曲曲折折”等在句子中的理解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再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打造平等的语文生本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这样的课堂看似舒畅,但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身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中主要传递给学生的是一些学习的技巧,把课堂的发言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拿来主义》时,这是一篇议论文,教师不妨设计一个辩论比赛的活动,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把课堂交给学生,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三)打造学生自主合作生本课堂,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会比独立学习获得的效果更好,更能营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因此,在生本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会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或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一些针锋相对的观点中,彼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总之,生本课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语文思维的塑造,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52-54
  [2]姜月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0)
  [3]褚治明.如何建构语文教師的核心素养[J].黑河学刊,2018(02)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2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