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连进承

  摘要:随着“佛系”文化在网络的泛滥,其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的追捧,“佛系青年”大学生现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了解“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其形成因素,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佛系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9-0235-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佛系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并日益壮大,它以“怎么都行”、“随便”、“没关系”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形成期和稳固期,“佛系”文化的泛滥必将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
  一、“佛系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及其表现
  “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2017年12月火遍網络。“佛系”最早用来表示追求自己内心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追捧“佛系”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信佛,而是他们提倡在生活中看淡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种精神状态在某些方面与佛教的某些特质相吻合,因此被称为“佛系”。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和发酵,“佛系”生活受到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追捧,甚至把这种生活态度当成了他们逃避社会现实的“伊甸园”。表面看来是“不争不抢,淡定自若,随遇而安”,实际上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习、生活缺乏激情,不敢担当,畏难畏困。
  1.“佛系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空无”化。“佛系青年”大学生在生活中奉行“不走心”,即“怎么都行,有也行,没有也可以”,提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意”活着,“不为难”自己,“不为难”他人。其实是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没有奋斗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学习、生活无“中心”、无重点。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放弃,才提倡所谓的“怎么都行”、“都可以”、“随便”。这种不在乎学业好坏、不珍惜荣誉的生活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对现实的麻木不仁和漠然,犹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不关心当下,不关心未来,精神世界空虚,缺乏青年大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敢想敢干、富有梦想的特质,更缺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2.“佛系青年”大学生人生态度的“消极”化。大学期间的校园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团学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佛系青年”大学生提倡对学业顺其自然,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对各种组织、活动视而不见,这种看似“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皆可”的生活态度,其实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看似“乐观”、“知足常乐”、“怡然自得”,其实是消极、逃避的人生态度;得过且过,我行我素,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眼光,其实是“利己”主义和懒惰的表现。“佛系”大学生不仅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消极避世,更缺乏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进取精神和奋斗勇气。
  3.“佛系青年”大学生心理的“脆弱”化。“佛系”大学生推崇“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处理事情”;对待结果,提倡“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过程。在“顺其自然”旗号的掩饰下,是对社会现实压力、挫折的逃避。因为承受不起失败或挫折的打击,只能安慰自己“随遇而安”、“不争不抢”、“输赢皆可”,即为自己找寻体面的借口:“我失败不是因为我能力不足,而是我不在乎。”看似“洒脱”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部分大学生心理状态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的现状,是这部分大学生内心失衡、心理脆弱的表现,也是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心的体现。
  二、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
  当前“佛系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在形成并日益壮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佛系青年”大学生现象的形成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1.社会因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均衡。社会的前进离不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又受到精神文明的促进或束缚。物质文明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绝对平衡是不存在的,但大体上来说,二者之间应该是相对平衡,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大多成长于相对优渥的经济环境,在享受社会物质财富带来生活富足的同时,也滋生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动荡,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泛滥,某些消极的“伪文化”、“毒鸡汤”趁机而入,对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又恰恰是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最快而辨别能力不高的群体。“佛系”生活理念中提出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用在乎他人的眼光和态度”、“随遇而安”等理念又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佛系”大学生现象的泛滥。
  2.技术因素: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与媒介的放大作用。信息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佛系”理念的产生、传播甚至泛滥也正是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的结果。当前大学生主要成长、生活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媒体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使他们能迅速接收外来的信息、新生的事物,并迅速受其同化影响或“被从众”,进而衍生为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佛系”文化也正是基于此快速发展起来的,最开始只是某些朋友圈的转发,只是用来表示某些淡定从容的生活片段,随后伴随着“佛系职员”、“佛系少女”等大范围的流传,尤其当其中的某些理念、生活方式恰恰贴近了大学生的某些生活细节,就引起了部分大学生的共鸣,使其大范围传播,形成了网络的聚众效应,进一步扩大了“佛系”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再加上部分自媒体和“网络红人”的借机炒作,助推了“佛系”文化的泛滥。   3.教育因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应满足学生对某一专业的知识、能力框架构建的需求。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中,依旧采取传统的基础教育方式、方法,致使部分课程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不足。面临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和认知中受阻。“因为不想受伤,所以学着伪装”,所以才会“怎么都行”、“都可以”、“随便”……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多以传统的说教教育为主,实践验证环节不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足,有效性不高。
  4.个体因素: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和多元化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青年大學生正处于成人初显期,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求强烈。一方面个人认同感、表达真实自我的欲望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不稳定,敏感多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既对社会和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又对部分社会现状表示失望和不满;既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又对各种“亚文化”充满好奇。又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和稳固期,辨别能力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时常感到困惑、迷茫。“佛系”理念主张认同自我,“无须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观点”、“顺其自然”等观点恰恰满足了正处于青春期和成人期交叉阶段的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当他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这种“佛系”生活能够促进“自我愈化”,同时也是大学生在心理成熟阶段面临各种阻碍、风险或困难时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佛系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效开展这个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人民日报,2017-04-14.
  [2]张淼.“佛系”青年“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
  [3]叶穗冰.当代中国“佛系青年”价值观初探[J].理论导刊,2018,(8).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the "Buddhist Youth" College Students
  LIAN Jin-che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Medical College,Chongqing 404120,China)
  Abstract:With the "Buddha" the spread of culture in the network,sought after by more and more young college students,"Buddhist Youth"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people,understand "Buddhist Youth"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to analyze its formation factors,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Buddhist Youth"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features;the reason;analysi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