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辗转求学终结果 不辟斧钺办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姝佳

  摘要:马思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也是一直站在祖国人民一边的音乐斗士。他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小提琴教学和演奏水平都大幅提升,也为我国音乐在世界乐坛上获得声誉。他对于音乐教育的探索不仅立足于自身的创作,也是对专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对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的探索。马思聪可以说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重要的奠基人。从马思聪的创作经历出发,探寻了他成就学业、开创音乐教育先河的历程,这一历程也奠定了他作为近现代音乐教育奠基人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演奏;创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235-03
   1912年,在辛亥革命发生的第二年,马思聪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一个不普通的家庭里。其父马育航在年轻时历任海丰高等小学校第一任校长,随后与陈炯明、陈举等人一起鼓吹革新思想,创办了《海丰自治报》,宣扬民族民主精神。在马思聪九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广州,在广州培正学校寄宿读书,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吹口琴、弹月琴,广州演唱粤曲的环境熏陶着马思聪,他开始用月琴演奏粤曲。1923年的夏天,马思聪从广州回到陆丰,恰逢大哥马思齐从法国回家休养,马思聪看到了哥哥手中的小提琴,爱不释手,萌生了去法国学习小提琴的念头。他在《童年追想曲》中自述“觉得比我先前玩的那些乐器的声音美妙得多了”。于是,就在那一年的冬天,马思聪与哥哥一起踏上了前往巴黎的客船。他怀揣着对世界的新奇,如梦般地离开了祖国。
  一、辗转求学提琴梦
  大雪下的法国除了雪與雾,在一个11岁的孩子眼里只有寂寞与荒凉,早前满心的欢喜在到达法国后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这种寂寞与荒凉,却丝毫没有让他产生退却的念头。初到法国的马思聪和哥哥住在一起,由哥哥帮助他聘请小提琴老师学习。由于住址的不断迁移,马思聪不断地更换老师,从最初两个月住在枫丹白露(Fortaineblean)的女老师,到巴黎东边住在Pension de Famille(家庭公寓)的女老师,不是很紧凑的学习并未完全引起马思聪的兴趣。在随后的一年里,住在法国“红鼻子”(马思聪语,由于忘其名,由此代之)先生家的训练使他可以流利地使用法语沟通了,提琴老师也在这期间更换一次,算下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马思聪已经更换了四位提琴老师,于是,他产生了要进入学校学习的想法。
  马思聪于1925年考入了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十大分院之一),进入音乐学院的学习成为马思聪系统学习音乐的开始。他学习的内容也丰富起来,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室内乐、法文以及他的专业提琴课。每周在学校上两学时的提琴课和老师家上两学时的提琴课让马思聪在学习提琴的时间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后来他自己回忆时说道:“在南锡音乐院所得的益处与其说是质的方面则不如说是量的方面。”然而学习了一年后,对于小提琴的学习仍令马思聪觉得不够理想,“提琴则弓的运用是错误的,钢琴算起了个头”,在一年后的大考时,马思聪以演奏的帕格尼尼《协奏曲》获得最优二等奖的成绩结束了南锡音乐学院的学习生活,迁往巴黎。
  1926年8月在巴黎,马思聪经朋友介绍,遇到了对他影响较大的第五位提琴教师Oberdoerffer(奥别多菲尔)。仅仅半年的学习让马思聪在技巧和音乐表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他已经将练琴时间增加到每日六小时,同时他还跟随Oberdoerffer的夫人学习钢琴,正当他准备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时候,由于颈部患病不得已被迫停止了练琴。
  在休养的日子里,马思聪无法练琴,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荒废时间,在贝尔克(Berck——法国北部海滨城市)长达九个月的治疗期间,除了“享受日光的维他命”,他开始专攻钢琴,并大量地阅读书籍,从钢琴上他开始认识巴赫、莫扎特、李斯特、肖邦,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收集,从音乐中欣赏其中“具有魔力的和声”,其中的“不协音”、“转调”、“东方色彩的旋律”都让马思聪对音乐有了更理性的理解,也逐渐构建了他自己的美学观。他开始对法国近代的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莱福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扩展至“同等艺术格调”的绘画、诗歌作品,与俄国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相识,欣赏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这些新的艺术作品让马思聪欣喜若狂。“一切新的吸引了我,旧的过去了,旧的算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我们的,与以往隔了一条不可超越的界限。”
  12月28日,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日子里,马思聪结束了贝尔克的治疗,启程回到巴黎,重新跟随让他感恩一世的老师Oberdoerffer继续学习。他努力准备着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考试,于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Boucherif领导的提琴班。然而出于经济原因,1929年,马思聪结束了第一次六年的留法学习,回到祖国。
  在法国学习的这几年里,马思聪在小提琴演奏上几次即将有质的飞跃,却都出于突如其来的原因被迫中止,然而几次不期而遇的转折都没有让他沮丧、灰心,反而顺势而为,丰富了他的视野。当1929年他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练琴与筹备音乐会的行程安排充斥着每一天,据上海《申报》10月3日的报道,“新由巴黎回国之中国音乐神童马思聪,于上月在港粤备受各界欢迎。每次表奏,会场必人山人海”。此后,年仅17岁的马思聪在开音乐会时,便有了神童的提法。从1929年年底一直到1930年,马思聪活跃在粤港及上海的音乐舞台上,基本每一个月马思聪都有1—2场音乐会,到1930下半年,马思聪就开始谋求向当时的广东省省长陈铭枢申请第二次出国留学。
  1931年,由广东省政府资送,马思聪再次来到法国继续学习。这次由他的老师Oberdoerffer介绍,跟随作曲家Binembaum(毕能蓬)学习作曲。马思聪在很多文章中,提到Binembaum对他的影响:“没有他,我会走上虚浮的道路,徘徊在不成熟、不完整的歧途……毕能蓬先生不只是我的和声学作曲法的教师,他同时是我整个艺术修养的指导者。”“毕能蓬以一个年长的朋友的态度对待我,他跟我谈论一些他所认为的艺术品与一些坏的艺术品。……从这些谈话中,我才真正地认识了贝多芬、修勃尔特、孟德尔逊、修曼、肖邦,这些前一时代的伟大音乐家。他指导我怎样去研究他们的作品,他们在结构上、和声上、技巧上的奥妙……毕能蓬先生渐渐地把我的事业扩充到美术与哲学的领域去,我们大都利用星期日往鲁浮博物馆(Musee Lourre)看画。”毕能蓬对于作品艺术性的严格要求,不以商演的标准衡量作品,内省、具有沉思性的美学观都深深影响着马思聪。同时毕能蓬要求马思聪不仅具有基本的创作基础,而且具备包括绘画、雕塑、戏剧等在内的多方面艺术知识和素养。这种艺术美学观下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还是鲜有的。   二、不辟斧钺创新作
  1932年初,马思聪学成归国,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这一年,马思聪整整二十岁,这个二十岁的少年,学成归国立志用多年所学报效祖国,然而当时的中国国难临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音乐活动,倘若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无法将心中怀揣的音乐普及给社会民众的。回国后,马思聪与陈洪在广州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任院长,随后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间奔走教学。这段时间马思聪开始进行专业作品的创作,《你是我的生命线》是马思聪首次公开发表的音乐作品,随后创作的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摇篮曲》、《第二小提琴钢琴独奏曲(b小调)》等。进入1937年,国内抗战全面爆发,马思聪参加了抗战合唱团,担任指挥,他看到了人民生活在火热之中,士兵在前线英勇作战,马思聪的创作从纯音乐开始转向合唱作品,这一年,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作品:《游击队歌》、《前进》、《不是死是永生》等,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同年,两部重要作品诞生了:《第一小提琴回旋曲》与《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这两部作品利用民歌的旋律作为创作主题,再运用曲式、和声、作曲技巧来进行发展和处理。马思聪本人也表示,经过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我开始进入利用民歌来创作的新途”。
  从1937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近12年里,他先后在广州、重庆、桂林、梧州、贵阳、台湾、香港、上海等多个城市生活、创作、演出,由于战争所带来的不稳定,他几次举家迁徙,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创作与小提琴的演奏,创作作品如《童年追想曲》、《第一钢琴奏鸣曲》、《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西藏音诗》、《第一交响乐》等大型作品,这些作品是马思聪的精神武器,在国家面临存亡关头时,是一个艺术家用他手中的音符表达不畏列强、抗战到底的艺术武器。同时,在进行创作演出的过程中,马思聪的音乐美学观也在不断完善和升华,他指出:“在我,纯粹音乐是最高的表现,但舞蹈和芭蕾舞剧也是被人视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关于音乐的世界性、国民性、个性的关系问题,马思聪认为“最高超的是三者都具有,有世界性不一定有国民性,但可能有国民性的又有世界性的必有个性”。他还很有见地地提出:“说音乐没有国界只是五线谱没有国界,音乐的民族性是极明显的。以前人们以为自己走的世界性的路,其实他们却走了德国的世界性,或法国的世界性的路,因为这两条路是开垦得最阔大的路,但他们偏偏不踏上自己的路,自己的路,首先要在自己的土地上踏出来。”由此可见,马思聪在如何吸收西方音乐发展中国音乐的问题上,明确以民族音乐作为音乐之本,向民歌吸取源泉为发展方向,这为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在音乐创作中,马思聪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作曲家们对于技巧、和声与结构的微妙配置,这类工作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技巧的准备工作,但决定一首曲的内容与情绪,却完全系于作者的生活与回忆。不只是生活的回忆,文学作品或其艺术作品的回忆,也可能成为决定内容的要素。”这体现他在创作过程中认同创作的基础是感性体验,与当时的唯心主义美学、机械反映论划清了界限。关于演奏方面,马思聪在文章《从提琴到作曲》中指出:“完美的演奏,应该就是真善美的合一。”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一方面是马思聪研究创作途径得出的宝贵经验,一方面指引着他实践音乐表演。
  三、兢兢业业为教育
  1949年12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命名成立中央音乐学院,任命马思聪为院长,吕骥、贺绿汀为副院长。
  这个阶段马思聪熔国外音乐学院求学经历、自身音乐表演实践、作品创作为一炉,作为一个顶层音乐教育的设计者,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很扎实且高水平地奠定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基础。
  在担任院长期间,马思聪一方面担任行政职务,另一方面工作在教育一线。他首先确定中国音乐教育应该建设“中国特色的专业音乐教育,重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以声歌系为例,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民间音乐研究》和《戏曲常识》两门课,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其次马思聪主张学习西方音乐技巧,他重视视唱练耳,重视音乐的基础训练。同时,马思聪自己坚持从事表演和创作,他对学生也要求重视表演实践,包括合奏课、合唱都不能脱离表演实践。最后马思聪在学院教学体系上建立了教育教学、表演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他本人在这个阶段发表了几十篇研究性文章,体现他的音乐思想。从1950年至1966年,马思聪一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可以说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与马思聪的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梦归故土终成憾
  遗憾的是出于一些历史原因,马思聪后来离开祖国,定居美国。作为我国第一位全面多产的作曲家,他希望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在晚年闭门创作的20年中,马思聪一方面完成了大型舞剧、大型歌剧等新作品,另一方面,他时时关切祖国的发展。直至1987年,马思聪经过多番思考,决定回国,但不幸的是他身体出现病恙,据其女马瑞雪回忆,父亲身体“过分虚弱,他起身艰难,无力整衣,……看着他的嘴唇发紫,有些担心,半天他才回过气来,‘一个星期没有看报纸了,国内情况怎么样?’这是父亲缓过气后第一句话……想不到父亲念家的心这般殷切”。最后马思聪也未能踏上祖国的土地。2007年12月1日,根据他的心愿,马思聪的骨灰被家人从美国带回到广州,这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马思聪一直怀揣着对祖国人民深厚的感情,他的立场一直站在祖国人民的一边,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献。他孜孜不倦地为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而努力,同时他又因具备西方作曲技术,而使作品的艺术性不断得到提升。他是作曲家中一直站在表演舞台上为人民献出优秀作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小提琴教学和演奏水平都大幅提升,也为我国音乐在世界乐坛上获得了声誉。他对于音乐教育的探索不仅立足于自身的创作,也是对专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是对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的探索。可以说,马思聪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重要的奠基人。   參考文献:
  [1]马思聪.居高声自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张静蔚.马思聪年谱(1912—1987)[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陈自明.马思聪的人格魅力——纪念马思聪诞辰90周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4-7.
  [4]汤琼.马思聪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初探[J].艺术评论,2012,(7):49-52.
  Achieve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with Twists and Turns,Engage in Education with Boldness and Determination
  —Memories of Ma Sicong's Composition Career
  ZHANG Shu-jia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Guangdong 518055,China)
  Abstract:Ma Sicong is a well-known violinist and music educator in China.He is also a music fighter who has been standing by the people of China.H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music and culture.Under his impetus,China's violin teaching and playing level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also for China's music in the world music reputation.Ma Sicong can be sai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ofessional music in China,and i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base on Ma Sicong's achievement of experience of creating music education,explore how he establishes the modern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Ma Sicong;violin;performance;produce;edu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