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研究生团体凝聚力提升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海波 张平松 李丹
摘要:在当前的国内高校环境中,居于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存在明显的团体凝聚力较弱的问题,这不仅直接导致了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效率的下降,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为此,文章以高校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其团体凝聚力弱的表现及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出提升其团体凝聚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为高校研究生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团体凝聚力;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073-02
近年来,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数量呈显著的增长趋势,该群体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1];且独立自主意识强,价值观成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目前,高校对博士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负责制”,而绝大部分的导师存在着“重个人层面的科研学术,轻团体层面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问题,致使博士生团体普遍存在凝聚力弱的问题,不仅降低了博士生的归属感及团体意识,更限制了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整体办事效率和服务效果。因此,针对博士生团体凝聚力弱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博士生团体凝聚力弱的表现,剖析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并制定了提升其团队凝聚力的途径,为高校研究生的管理提供参考。
一、博士生团体凝聚力弱的表现
1.学生管理上对辅导员的依赖程度高。在很多人看来,在博士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导师是“老板”,辅导员是“传话筒”、“保姆”,致使博士生均极力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而辅导员负责的相关工作,如个人材料收集、任务布置等强制性效力全无。
2.课堂交流意愿弱、协作少。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如今的博士生课堂交流模式,绝大部分的博士生也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并只愿意和老师交流,只愿听取老师的意见,很少与课堂中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3.课外团体活动参与度低。如今,博士生多以个人、实验室为单位开展活动,与外界接触较少,课外团体活动参与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博士生团体自发组织的活动甚少,平时的放松活动局限于聚餐、旅游等较为单一的形式;二是学校、院系组织的活动参与度低,比如,学校举办的开学典礼很多博士生都不参加,甚至以无关紧要的借口请假。
二、博士生团体凝聚力弱的原因剖析
1.缺少团体领导核心。一般高校中,博士生数量比硕士生少得多,很难像硕士一样构成小班级,形成班干部领导核心为学生服务,博士生相关事务依赖相关部门和教师,所有的博士生都直接和教师联系,博士生之间的联系较少。团体核心人物的缺少,个体目标的不一致,极大地减弱了团体的凝聚力。
2.团体意识较弱。在校博士生年龄以25—35岁居多,该年龄段的人思想上成熟,自我中心主义色彩浓厚,具有较高的自我荣誉感,且个人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博士生对学校院系举办的正式活动参与度不高,同时又鲜有适合博士生团体的非正式活动,致使其除学术科研活动外,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匮乏。
3.高校培养模式的不足。首先,“导师负责制”下的博士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和自己的导师及同门一起,做项目搞科研,但是这样的方式占据了博士生校园生活的多数时间,致使其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课外团体活动,不利于博士生团体成员共性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团体凝聚力的提升[2]。
其次,学校对博士生的考核偏重科研,偏量化指标。目前,高校对博士生的考核与发表文章、参与科研项目数量和级别挂钩,充分体现了量化指标考核直接方便,出错率低的优势。
最后,课堂交流方式重“老师—学生”式,轻“学生—学生”式。“老师—学生”式的课堂交流方式虽说加快了学生问题的解决速度,但相对于“学生—学生”式的交流方式仍存在着弊端。
三、博士生团体凝聚力的提升途径
针对博士生团体凝聚力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发掘和培养团体核心,发挥表率带头作用。团体核心人物在团体中起到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作用,既是团体有形聚力也是用精神信念凝聚团体的无形聚力,是团体精神层面上的领导核心及灵魂所在。团体核心的民主、正直、组织能力突出、人际沟通能力强等特性,均有利于团体力量的整合,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及凝聚力[3]。在团体核心的发掘上,相关教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发掘积极性高、办事能力强、有集体号召力的学生,积极接受博士生导师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推荐。在团队核心的培养上,合理安排团体的职务,如博士生助理可承担辅导员的一部分工作,并能随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提高团体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专业的团体管理相关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形成积极影响。
2.注重课堂建设,加强课堂交流与协作。首先,高校研究生管理的相关教师应同任课教师紧密配合,各院系应重视辅导员在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将涉及研究生管理老师的听课意见也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中。课堂组织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建设,多利用“学生—学生”式的交流方式加强博士生课堂中的交流与协作,增加团体交流机会,加深团体成员间的熟识度,为之后课堂中及课堂外的互帮互助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研究表明,团体内部的沟通与交流与其凝聚力密切相关,有意识地促进团体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必然会增加该团体的内部活力和凝聚力[4]。因此,多鼓励博士生参与课堂团体讨论学习,并在团体内部设立课堂相关荣誉奖项,给予荣誉的同時也适当地给予奖励。
3.加强课外团体活动建设,建立团体活动激励机制。团体核心及教师应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多关注博士生现存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习生活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找对象问题等,并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链接资源、设计活动,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加成员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形成合力,进而提高团体的凝聚力。 其一,定期組织主题活动。如定期组织博士生到社区、到学生家中进行学业辅导,不仅可以发挥博士生所长,锻炼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分布不均的问题。其二,举办节日特别活动。可以组织节日内容相关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开展节日主题活动,从博士生的角度向全校师生宣传节日文化及最新研究情况,在丰富他人知识面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自身研究方向的认识。
四、结论
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可基于以上三个途径,制定并发展相关的博士研究生管理方案,进一步提高博士生这一特殊团体的凝聚力,从而提升博士生的管理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博士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科研学术的提升,进而为社会输送科研能力强、团体协作能力突出的高精尖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月兰.我国博士生社会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8,(09):140-145.
[2]汪璞,张东桥.从群体凝聚力的角度谈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1,(04):45-46.
[3]吕剑辉.团体动力学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6):182-183.
[4]申荷永.团体内聚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83-86.
Research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Cohesion of College Doctoral Candidate
WU Hai-boa,ZHANG Ping-songa,LI Danb
(a.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b.Personnel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 of Schience &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domestic university environment,doctoral students who are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obvious problems of weak group cohesion,which not only directly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the efficiency of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abi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themselves.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the doctor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deeply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of the weak cohesiveness of the group,formulating the methods and ways to improve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group.Finally we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Doctoral Candidate;group cohesion;ways of improve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