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化助推作用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能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和资料,结合相关社会学理论,用实证方法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的优化,如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表现自己的社会角色;训练其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为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作准备,使其具备必要的素质;助推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内容和任务,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社会化 作用
人具有社会性,人在本质上是一种高级别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人自出生以后,就一直在经历融入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继续社会化,进而成为“社会人”的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化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现实的助推作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化有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
1.志愿服务概念、特征
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volunteer)的意思是“希望、决心、渴望”[1]。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以及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2.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进入社会后能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高等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其过程就是推进大学生顺利完成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宗旨和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同向相行,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发展,或是非正常发展”[2]。在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正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选择正向、积极的社会化实现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大学生正向、积极、全面的发展。
志愿服务所承载的精神层面价值是社会所崇尚的风尚,是正向、积极的价值取向。志愿服务中正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化正向发展的重要指标,志愿服务所传递的精神价值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志愿行为是大学生社会化正向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非正常发展的情况,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违法犯罪,个性发展障碍等。而人们在志愿服务他人、奉献爱心时,会身处一个具有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环境里,这样优越的环境会使人“权能增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引导、感化、转化大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使其习得良好的亲社会行为[3]。
志愿服务优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人的社会化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如果条件满足人的社会化需要,那么人就可能会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各阶段内容,实现社会化的各阶段目标。支持条件中有一些条件是必需的,包括个体生物条件和外界社会环境条件,而且两者必须同时具备。然而常常会有具备个体生物条件后,又欠缺某些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那么,个体就有可能完成不了某个阶段的社会化内容,达不到该阶段的社会化目标,个体社会化也可能会因此出现问题。
社会学家一般认为构成个体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是“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此阶段个人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是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而“工作单位”这一环境条件,对大学生来说不是能够经常满足,所以说,在校大学生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比较单一,或者是存在缺位。
志愿服务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化的另一场域,弥补了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缺位的不足,前置提供了工作单位的环境条件。这样,志愿服务就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条件,完善了外界社会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从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提供来考量,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顺利社会化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志愿服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表现自己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4]。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是昂扬向上、趋善向道的积极行为,是值得全社会肯定、学习的优良行为,具有社会行为导向的功能。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奉献爱心,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及良好的道德风尚,宣传国家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这些行为都是“表现型社会角色”,只要完成其基本目标,就能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从社会角度考量,志愿服务能够锻炼大学生学习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正是青年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即“学习社会角色”。
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在体验中获得丰富情感的同时,也在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收获广泛的人脉资源。
在对志愿服務活动的调研中,志愿者评价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39.60%的受访者认为“发掘了个人潜力,锻炼了自己”;44.20%的受访者认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33.49%的受访者认为“认识了很多朋友”;22.20%的受访者认为“获得成就感”;14.44%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归属感”。
在深度访谈中,受访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会了愿意主动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使自己感到满足与愉悦,正如志愿者HSS表示,自己帮助到别人时心里非常高兴。志愿者 ZAB说:“在确实能够帮助一些人后,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心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挺满足的。”志愿者SL说:“能够帮助别人,心理很踏实,也很享受,过后回忆起来也很有满足感。”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要调适、处理好两种关系,并使之不断互动、协调,处于平衡状态:一种是组织内部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因服务工作需要,大学生要相互交流、探讨、协作,共同完成服务工作;另一种关系是大学生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要与被服务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帮助被服务者“权能增强”,与被服务者共同解决问题,实现被服务者的需求和目标。
在处理这两种关系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技能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要有使命担当,懂得奉献爱心,实施人文关怀。同时,自己也在随时调适情绪与情感,体验、认同自己的价值,增强自我意识。
这些阅历与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对生命充满敬畏和珍惜,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精神层面也得到相应的满足。
志愿服务能够为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作准备
1.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未来职业素养
大学期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锻炼、积累未来所需的职业素养,这对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的大学生而言,甚为重要。志愿服务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服务工作,对志愿者、志愿行为、具体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比如,社团组织有明确的组织纪律,对志愿者的职业操守、责任、义务等都有详细规定,而且依据社团组织的服务宗旨、服务领域,还有相应的特别规定和具体要求。
志愿服务的开展,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组织内部有具体的角色分配、工作职责、任务。对于每个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在某项志愿服务活动中是有其具体角色安排与工作任务的。志愿者之间要相互协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职责要求彼此协助,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这样,该组织才能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学习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职业技能,学习遵守职业操守与规范,学会服从组织与工作安排,扮演好当下的职业角色。总之,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逐步了解并熟悉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根据职业角色要求增强职业素养,为未来工作作准备。
2.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
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各阶层互动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可历练工作能力,了解本专业、本职业的工作概况;与不同行业、职业的群体打交道,合作共事,了解不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将来的职业规划作参考。
在深度访谈中,志愿者WN表示,他懂得了在进行法律援助时,应有一颗以我所学、服务社会的责任心,这是作为一个法律援助人应该必备的内在品质。志愿者SJH说,在志愿服务中,他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志愿者,仅有英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教学技能、沟通技巧等教师基本功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教务处L处长表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提升法治信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民族情怀,推动法治建设进程。二级学院院长W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精神与专业技能,培养其未来职业的内在潜质,如经济学的学生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考虑投资成本、效益回收。”
法律专业的教师L说:“大学生所服务的对象大都是弱势群体,对当事人而言,许多当事人遇事求助无门,经济非常困难。而学生帮助弱势群体维护权益,伸张正义,是本专业、未来法律职业人的追求。”
总之,志愿服务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提前了解未来职业概况与社会需求,有助于为其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志愿服务能够培养未来公民的必要素质
志愿服务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参与行为,其社会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人作为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比如:大学生进入城乡社区、农村边远地区等地开展支教、助残、关爱老人、政策宣传、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服务,帮扶济困,助力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等。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已构成了政府管理、市场服务的坚实补充力量,彰显了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发挥。
志愿服务是一种开放性、实践性的公民道德教育形式,可为社会培养现代合格公民,塑造未来公民的良好人格,使其提前进行知识储备。这正是青年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即“发展作为一个市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度”。
总之,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优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也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社会角色,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社会化有积极、正向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服兵、涂敏霞、沈杰:《中國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11。
[2]《中国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11。
[3]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
[4]佘双好:《志愿服务概论》,武汉出版社,2013,6。
作者单位:苏秀锋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李 芳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1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