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这个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小学是培养良好素养的重要阶段,他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就尤为关键。通过品德与教育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素质良好的人类。因此,本文将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状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素质;良好品德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对小学生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可以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小学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灌输式的,对于一些概念没有很好的用行动来给学生讲解,因此导致学生也没有把这些良好的品德运用到实际中来。另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这门课程度乐趣,就会导致这门课程的成果不佳,教学质量严重降低。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模拟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要条件,哥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有了兴趣,就有了记忆,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相对容易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善于表达自我。
而其中,模拟教学情景就是很有效的方式。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在《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扮演坏人,让学生扮演路人,随后“坏人”劫持“路人”,并向“路人”索要金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做,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先给钱、后报警,告诉学生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通过这种方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轻松的上课氛围。通过模拟教学情景,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一课的内容,知晓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行为思考
在生活中,许多行为都彰显了人们说素质,基于此,我们应该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应该如何去做。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老师在讲解《出行的学问》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外出,看看行人在外面是如何做的,当然,对于错误的行为,要给学生正确示范行为,比如有些行人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学生会看到有人大声喧哗,不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等一系列低素质行为。这时候,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这类行为是错误的,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做为行人或者公交车上的一员,你会如何做,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学生给出答案后,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并示范正确做法。对于一些素质良好的行人,老师要让学生向他们学习,就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好的行为对公共环境带来的危害,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到出行的学问并且规范自身行为。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通过实践教学,塑造学生优秀品德
鲁迅先生曾说:“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实在。”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这门学科来说,学生们大多是都是听老师讲,他们懂得一些遇到情况的处理方法。但是这些是理论性的,不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一但时间长久,他們就会只记得名词,不记得这些内容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其中的含义。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老师在讲解《不一样的你我他》一章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都是不同的,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于此,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可怕的模型,让胆小和胆大的学生抚摸他们,这时候,胆小的学生就会不敢尝试,甚至在尝试过程中大喊大叫。胆大的学生就会觉得这是小菜一碟。以此方式来让同学知道性格的各自不同,让学生在相处过程要顾及对方感受。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塑造良好的交友品德,在相处过程中,要考虑到对方性格来理解对方,包容对方。提高自身品德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阶段,不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良好公民,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因此,小学应加强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规范教师行为品德教育起到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和改良自身教育体系,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洪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8(28):1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十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3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