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导向二贯通三创新四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陆颖 王建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导向二贯通三创新四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达到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目的,从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169-03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今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是全社会的共同期许。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报复、自杀、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频现,不仅给社会与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损失,也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文化建设。据统计,大学生群体中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大约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2]。另外,据2005—201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情况调查显示,10年间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就有203例[3]。以上几组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绊脚石,必须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一导向二贯通三创新四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期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政策导向有待加强
  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称《意见》),2002年,颁布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后称《纲要》),2011年,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后称《标准》),同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称《要求》)。《意见》、《纲要》、《标准》和《要求》等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部分高校增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咨询室无人问津,大多流于形式。总之,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不能够主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种反感的态势。
  (二)教育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机构,其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挂靠在学生处等党政机关之下,有的隶属于学院,有的则相对独立。这样容易造成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的局面。有些部门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所在部门没有直接关系,那都是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责,于是长期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而就职于心理机构的教师,角色定位则有些模糊,他们除了要承担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事务任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上,据调查表明,54.7%的高校没有明确规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50.9%的高校没有制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绩效考评方法[4]。因此,不管是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在心理咨询教师的管理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马莹华指出心理教师要具备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5]。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大部分来源于辅导员以及学生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部分高校配备有少量的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根据教育部门要求,每校应按照师生比3000∶1(上海)或4000∶1(广州)的比例(各地区不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是据调查显示,除了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少以外,专职心理教师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少,甚至每周对本校学生的服务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4]。另外,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没有专业的治疗设备,只有一些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辅助工具,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加强政策导向
  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意见》、《纲要》、《标准》和《要求》等一系列文件,但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仍缺乏纲领性文件的指导,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动的局面。另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相关的文件或政策需要修订或重新编制。
  (二)坚持两个贯通
  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贯通。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其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在认识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就具体目标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的个体微观情感,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注重从理论教学方面加以引导,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前者对后者有引导性作用,后者教育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前者来补充。因此,需整合二者的教育资源、教育原则和教育队伍,并将二者相互融合和贯通,在相关理论标准的指导下,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
  2.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贯通。心理咨询接待的咨询对象被称作“来访者”,而提供咨询服务的是“咨询师”。其涉及的意识程度一般较浅,基本在意识层面工作,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心理治疗是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就诊的对象是“患者”,而从事治疗的人一般被稱为“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具有医学背景,受过良好的生物医学训练,有处方权,擅长疾病的诊断。目前很多大学生包括教师把心理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把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导致学校心理中心的职责不明确,边界模糊。另外,很多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被错误地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在学校受到歧视,导致其不敢去接受心理咨询。因此,要明确三者的职责,但在执行时也要将三者相互贯通,将心理咨询看成是心理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还要及时关注开展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要鼓励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接受治疗。   (三)执行三个创新
  1.创新教育理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一要与时俱进,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要将其纳入大学生四年教育中去设计和规划。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整。实践是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是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体验,并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专业心理素养。
  2.创新教育方式,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和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潜在的影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舒缓抑郁情绪,消除负面心理。其次要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置,除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之外,还要开设选修课程,并针对与大学生直接相关的就业、感情问题等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次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倾听心理反馈,解决心理问题。
  3.创新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配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在经费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对心理机构要配备一定的仪器设备,并保证专职心理教师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间的投入。对大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和知识讲座等,要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建立考核办法、职称晋升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贯彻四个结合
  1.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针对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并根据学生自己的社会背景、家庭因素、生活环境等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另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如大一学生应加强环境适应性教育,大二学生应加强学习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和大四学生应加强就业教育等。
  2.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社会各界和家庭的努力。社会上也有很多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来说,到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和治疗心理问题往往顾虑更少。另外,学校也要建立与家庭沟通的渠道,共同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还可以依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此外,还要注重班级文化、图书馆文化和寝室文化等的建设。
  3.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都是由国外引进的,其运行模式也是仿效国外的,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有所创新,构建适合国情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和活动等有机结合,实现在学习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体现教育,在活动中完善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的体现,养成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4.学科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专职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课题教学中。对每位任课教师来说,除了专业知识讲授以外,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转变:一要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要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师生合作和学生自主参与环节;三要转变教学方法,鼓励师生讨论式教学,因为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互动的过程。
  四、结语
  每個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他们,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欣赏他们!虽然我们为此已经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政策导向、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着手,尽快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解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翔.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7):99-100.
  [2]姜杨,张炼,陈雷.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教育管理,2017,(32):111-113.
  [3]金加新.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情况调查研究(2005-2015)[J].前沿,2016,(11):57-63.
  [4]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的再思考:访谈证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06-108.
  [5]马莹华,徐鹏.专业化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4,(33):7550-75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1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