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手工课“传统新用”的教学实验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锐
摘 要 自国家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和美术课程设计就在不断朝着更开放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新的美术教育课标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美术基础教育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提升至对实践能力的关注,倡导增强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学习时空、学习通道的多变性,同时结合复兴传统文化的国家号召,增加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进行多方面综合改革,以回应当代多元发展的时代需求。民间美术手工课“传统新用”教学实验,可以作为此教改背景下的实际课改范例,集中体现新课标的教改方针指向。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手工课 传统题材 教学实验
在中央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从教育普及”的方针下,山西晋中地区中小学积极响应号召,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相应的美术课程改革,其目的在于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成核心素养为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本,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体现三维目标培养的教育理念。因此,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加大了综合型手工课的比例。因手工课最能体现新课标理念要求,其中民间美术手工课更具有多元探索的特点,不仅能体现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多种知识技能的探索,还能体现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课改意义。
经过长时间对山西晋中地区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他们的民间美术实践课,增加了民艺传承及创新实验手工课,将当地民间艺术引进来,开展“以旧带新”的实践活动,应用一系列传统民间老工艺,结合当代创新理念、技术,通过拓展图形设计、制作手法创意等手段,改进艺用形式,发展出传统基础上的新时代民间美术手工课。
一、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传承老手艺,开创新工艺
民间美术手工课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设计·工艺”模块实践课,因其表现手法丰富,操作性强,能使学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过程中可以介入多种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等优势,适合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课程实验。
民间美术手工课的教学实验,可以考虑这样的方式:将民间老工艺引进课堂,杂糅多种美术表现形式,走“传统新用”的路子,在丰厚的地方资源条件下,开创新时代具有地方味道的民间美术特色课堂。经过综合调研获悉,晋中地区各中小学,就是根据自身学校条件,选择不同形式的民艺手工类型,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传承手艺,发挥自身特点,体现特色风貌的。他们选择这样的实验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手工艺类型主要包括:剪纸、扎(吊)染、面塑、陶艺、纸艺、布艺、麦秸画、绳编、烫画、砖雕、年画等。这些工艺类型都是传统民间手工艺形式,是山西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寿阳小学的剪纸手工,是邀请当地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作为课外辅导员来到课堂指导手艺,从剪刻手法技艺、民俗含义到精神内涵等方面,传承其传统艺用规律。平遥道虎壁小学剪纸手工,是应用著名剪纸艺人库淑兰的剪纸元素特征来发展创新的。太谷师范附小的砖雕手工,是借助当地传统砖雕泥坯技术及工艺流程,结合创新图案样式完成创造的。榆次晋华中学的年画手工课,则是聘请晋中年画世家老艺人传授画稿、制版工艺和传统印刷方法的。这些手工课的开课方式,都有其共性特点:依托传统手艺为核心框架,通过创想图形、图案、构成、构图,应用于不同型制、材料,变换设计思路,以达到“推陈出新”“以旧带新”的实践目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手工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新型工具、媒材进行创作,激发创意,体会美术表现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方法,了解传统民间美术与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与功用,在继承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增加多样创新模式,学生在手工学习过程中,丰富了审美经验,培养了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传统题材应用新方法,实验新模式,体现当代性
晋中地区民艺传统题材有多种类型,是在长期地方特色环境下,顺天敬常沉积下来的精神遗产,带着三晋渊远流长的地域基因,得天独厚,应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教化、滋养着人们。民间美术手工课的课程研发,完全可以在传统民艺框架基础上,对这些经典题材样式进行创新应用。着重于变换视角、探索造型、媒材、功能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通过艺术语言的转换与技术路线的掌握,打开学生思路和创作欲望,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关注生活、热爱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淀文化底蕴,实现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课程研发设计的主要理念为:传承地方文化精华,掌握艺用技能,拓展设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体现时代特征。
这些题材内容包括:晋商教化题材、国学良训故事题材、红区爱国亲民题材、民俗典故题材等。晋商儒教题材是指晋商文化中有教化意义的图案、图形、文字、书画等,如书香四宝、四君子图、家训故事、锦句良言等。国学良训故事题材是指传统文化中经典国学内容的图案、图形、文字、书画等,如朱子家训、孟母刺字、孔子行孝、负薪挂角、庄周梦蝶等。红区爱国亲民题材是指三晋红区文化中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图案、图形、文字、书画等,如旗开得胜、送军粮、祖國卫士、中国梦、献身使命、保家卫国等。民俗典故题材是指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中的典故图案、图形、文字、书画等,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洪洞大槐树、鲤鱼跳龙门等。这几种传统经典题材在民间美术手工课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材质、工艺、形式与功能的研发拓展上。
1.空间型制与材料的多样性研发
在手工课中,最常见的是在二维平面的材料上进行图形纹样的工艺制作,后来不断增加了三维立体型制。三维型制主要是以立体的多角度面向的延伸拓展,在各个角度的面上进行构图描绘或镂刻不同的图形纹样。随着科技日趋发达,多种技术层出不穷,手工课的载体形式也有了更多选择。比如将传统题材的不同图形纹样在更多维度更大空间上进行制作,包括在时间速度维度上的体现,使立体型制的不同面向多角度动态性呈现,达到视觉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一体融合,实现视听空间与存在空间的共时性体验。 在材质选择和使用上,可选取与以往材料不同的具有当代特征的新型材料,体现不同质感、触感和视觉感的综合材料。根据不同形式的需要,可以选择透明半透明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可打结的材料,或者坚硬可折叠的材料、流动可梳理的材料、松散可打磨可移动的材料等等。根据维度空间、形式效果的不同需求,贴合创意观念和主题意向的表达,挑选不同质地的材料进行交叉使用。比如,民俗典故和国学题材内容,可以选择相对柔和的布、纸或绢纱材料营造空灵和谐的情境;而红区军民爱国题材和晋商题材,则可以选择相对较为坚硬的金属或陶泥等材料来表达坚毅果敢笃信的情感意向。型制、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整体设计理念实施的重要环节,必须根据设计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
2.工艺技法与特效的科技性研发
手工课主要关键词就是手工,手工是指通过人的手亲自制作美术作品的原创性艺术,是一种朴素原始的实操性艺术,主要体现在通过手工工艺技法的变化产生不同的作品效果。常见的技法有剪刻、烫雕、染织、模制、拓印、堆沥、裱贴、套叠、缝绣、捏制等。现在基于科技的发展,思路的打开,这些单纯技法可以拓展为多种技法融合的使用,比如,剪刻与套叠的结合,将传统题材的图案图形剪刻出来,然后一层一层进行套叠,多层次套叠出前后深远空间的神秘效果。染织与拓印再与套叠结合,将染织过的材料进行二次三次拓印图案纹样,再进行剪刻套叠,亦或与其他技法组合,产生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科幻特殊技术,使手工作品呈现朴拙原始的手工性与便捷高效的科技性双重效果。比如,在材料选择和使用剪刻套叠技法的基础上,再利用当代声光电技术、电子智能VR技术或动画影像技术,制作出光怪迷离的科技感,与传统题材的图案形成动静结合、民间与都市结合、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双重特效,增加了视觉审美的多样可能性。当然,材料、技法和技术特效的选择应用,一定是基于创意思路和形式需求之上,恰当体现高品质的设计理念,不能随意妄加组合。
3.形式与功能的审美与实用性研发
手工作品最终呈现的形式效果是最重要的视觉呈现的关键,形式效果的优劣首先决定了作品是否被大众认可。形式效果,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构思和构成样式的框架设计,其次是对图案图形的选择和设计,第三是对材料技法以及技术的恰当选择,综合多种因素共同形成完整的作品样式。什么样的设计思维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意趣,呈现什么样的审美与实用效果。在应用传统题材的手工设计上,除了要考虑题材的趣味风格方向所对应的美感效果,还要考虑效果的使用是否具有可行性实用性。设计的基本框架往往是圆形、菱形、方形、边条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立体形态,在考虑好不同材料技法的综合使用并使视觉形态美观协调的基础上,还要使用新型特殊技术来体现实用性。比如结合动画技术、影像放映投射技术、VR技术等方案,使手工作品实现可感应、可传动、可放映,甚至实现身临其境感受多维空间的穿越,模拟回到古代私塾学堂、去到晋商宅院、体会军民情怀等多种可能性。最能体现实用价值的是,根据这些创意思路,开发生产线,开办工作坊,创作多种衍生品,用于回馈社会和市场拓展。
总之,晋中地区中小学民间美术手工课的研发实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强调趣味性、探索性、创造性。其中有较多“综合·探索”内容,通过影像、动画、智能技术、工艺等新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拓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和探究式学习。同时结合传统手工艺精华,将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用当代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经典,增强民族信仰和爱国、爱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的综合品质。
三、题材新用体现本土特征,传承三晋精神
山西晋中地区的民间美术是具有北方民间艺术特点的重要代表,其丰富的内容形式、图案、纹样、造型样式鲜明地体现了三晋独特的文化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特征,包含了吉祥娱乐、信仰、教化等精神内容,将三晋民间文化的造物观、价值观、信仰观,潜移默化在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中,表达三晋人民美好乐观的生活追求和精神向往。儒商文化、国学文化、红区文化,民俗典故,这几个经典题材的形成,是随着晋中地区集体的社会需求而产生,和本地民间的日常生活连在一起,融入民间集体的智慧结晶,体现这一方水土所养育出的精神象征。这些传统题材内容,凝聚了晋中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携带着地域性、群众性、传承性等几方面特征,得以与当代意识兼容碰撞,产生新的时代火花,实现民间美術手工艺的延伸与创新发展。其中儒商推崇的儒教观,以古训良言教化家族,从小加强儒学教育,培养晋商家族门风,体现人本为尚、诚信规范、信守仁义的品格教养。国学的题材,选取《朱子家训》《二十四孝》《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中的良训故事,表达和谐重道、内外兼修的为人教义。红区题材与民俗典故题材则体现出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志向和情致信仰,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教导意义。同时,应用传统民艺的手工艺作法,从根源深处汲取民间老艺精华,传承并延续了古老凝练、朴素坚韧的工匠精神。
晋中地区中小学,秉着从小浸染、从根熏陶的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及时融入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滋养,塑造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时代新人。希望通过晋商儒教文化、国学良训文化、红区文化和民俗典故文化进行宏协礼教和教化之用,体现在品格修养和情致追求上,教化学生从小规范思想行为和人生准则,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儒学精神,培育高雅情操,提高内在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质朴的扎根民众生活的文化形态,沉潜在本土深层,滋润着本民族的文化根脉。学习民间美术,不仅是延续和再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更是发展和重建新时代新文化。在当代视觉艺术中,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带有明显传统艺术符号的艺术作品,以当代的设计观念给传统形式以新的意义。
地方美术教育在注重民间艺术传承与延续的同时,更须兼顾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走符合时代发展的地方特色教学改革之路,呼吁全民复归传统文化教养,从基础教育抓起,是行之有效的根本之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周春花.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郭锐(1969-),女,山西榆次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