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教育对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楠楠
摘 要 “学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寻求适当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和立足于飞速发展的社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前景教育强调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将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把个人前景当作集体前景的重要组成,在集体教育和劳动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气,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理想。这一理念不仅可为“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也可为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培养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前景教育 教育公平 “学困生”
第38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颁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要求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平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次会议为各国未来15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已成为各国教育界共同探寻的议题。据我国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中小学在校总人数约为18 041.9万人。假设这其中“学困生”人数占全部人数的0.1%,那么,这一年全国约有“学困生”18万人[1]。事实上,“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远远超过0.1%,面对数量如此之大的“学困生”群体,如何教育和帮助他们接受完整的高质量的教育,充分发挥潜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强调将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有机结合。他曾将这一理念运用在工学团教育和公社实践活动中,先后把三千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先进人物[2]。因此,学习和领悟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精髓,对解决“学困生”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一、前景教育的理论诠释
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涉及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他本人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了信心,始终把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作为教育奋斗目标,坚持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完善个体塑造,这一观点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本文着重介绍集体主义教育中的前景教育思想。
1.教育的思想及方法论基础
马卡连柯强调要坚持唯物主义教育观,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研究教育现象。他看到并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强调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进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应将提升个人才能与修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
尽管马卡连柯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业成绩最差、破坏行为最多的“问题生”,但他始终对学生们不离不弃,肯定每一位学生生而为人的价值,并能从每一位学生身上找到与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优良品质和精神力量。他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把失足青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童看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可发展的人[3]。马卡连柯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运用这一思想,他成功地激起了“问题学生”的自尊感,将他们从堕落、自暴自弃、自卑、失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重新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正如他所言: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3]。
2.教育的蓝图绘制
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前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为学生指明未来的美好前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为实现前景目标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完成任务,使学生由简单的原始满足感发展到高贵的责任感,进而使整个集体富有朝气[4]。
前景教育目标将看似高远的个人目标分为具体的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目标,各层次紧密衔接,使整个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呈阶梯状上升,将个人前景与集体前景有机融合。近景是指短期之内的行动计划,是学生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舒适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避免低级的近景意图,不应以单纯的享乐为活动准则,而应培养学生的正当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中景是指计划中预期的状态和目标,是近景目标达成后的下一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愉快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劳逸结合。远景是学生关于未来生活的计划,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将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
二、前景教育与“学困生”问题的契合点
1.解决“学困生”问题是个人前景与国家前途的辩证统一
“学困生”问题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那些早早被预言没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会随着知识复杂度的增加出现多学科学习困难,而学业成绩的下降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第二,“学困生”更容易受到来自教师、同伴、社会等各方面的排挤和歧视,这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他们建构积极自我概念,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第三,由于学业成绩差,“学困生”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第四,经研究证实,在辍学人群中“学困生”占有很大比例,这些过早结束校园生活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被迫谋生、生活幸福感低、失业风险高,都会增加他们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间接增加了社会压力。为此,前景教育号召:将个人前景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将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前途融为一体,以小目标的实现促进大目标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更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发挥个人的能力与优势,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个人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只有个体前途光明,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2.解决“学困生”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远景目标
尽管学术界对于教育公平的定义至今还未达成共识,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目前,教育界普遍采用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提出的教育公平阶段划分,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5]。
自21世纪起,我国已全面进入到追求教育公平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人们更注重对教育结果公平性的追求,从强调“教育均衡”走向对“优质均衡发展”的追求,即从先前的权利保障逐渐转向了质量提升。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追求是要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结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存在的禀赋、兴趣和能力差异,差异性地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5]。
此外,社会学家一直关注“学困生”的课堂生存现状,经长期研究发现:教师对“学困生”的期望往往较低,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存在群体性的差别行为。美国洛杉矶教育委员会将这些差别行为概括为:机会、评价、亲近三大类[6]。大量事实证明,教师这种不能“一视同仁”的态度和行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反抗和叛逆。
公平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教育作为社会良知的底线,更加迫切地需要公平。保障“学困生”平等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教育带来的成功体验,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公平进程,尽快实现教育公平目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公平的步伐。
三、前景教育对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启示
无论是流浪儿童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关注这些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马卡连柯曾指出:“我们的实际结论不仅可以适用于不好教育的流浪儿童,而且可以适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切工作者。”[4]这一点已经被苏联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所证实,该理论具有良好的普遍意义。因此,运用前景教育思想指导、解决“学困生”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前提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写道:“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有关切的和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将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而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一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好和谐。”[7]
虽然社会所追求的升学率的确是由所谓的“优等生”所创造,但我们始终坚信:一个人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绝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忽视、看不起他们。教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与理解,用一视同仁的态度给予他们同等的成功期望,减少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学习的恐惧。
2.乐观主义精神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精神动力
马卡连柯所面对的学生是人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身上有很多不良品质,也常会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很多人认为他们无药可救、罪孽深重,只配进监狱接受最残酷和最冷漠的制裁。但马卡连柯却从不把他们当成异类,在高尔基工学团他与孩子们一起劳动、生活,始终对他们抱有最美好的信任和充分的尊重。他始终坚信,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被教育好。正是这种乐观主义教育观使他卓有成效地把三千多名青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教育、培养成为苏维埃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刻反思:马卡连柯面对“问题学生”仍抱有宽容和信任之心,而我们又是如何对待那些最初只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困生”呢?“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身都有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已经不自觉地沦为“学困生”产生的帮凶,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热情以及教学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教学观,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出能够投身于国家建设、具有创造性的公民,还要将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能够拥有和享受幸福的人。试想:如果教师每天用冷漠的眼光看待你,你会喜欢上他的课吗?如果课堂上你从不曾被提问,你会觉得老师真的关心、爱护你吗?如果每次回答错问题都要承受冷嘲热讽,你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如果你的努力付出从不曾被肯定,你还会想学习吗?如果一直受到“差生”的不公平对待,你会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与尊严吗?因此,教师不仅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并且教师本身也必须要乐观地、有希望地工作和生活,以轻松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不应将自己的烦恼、痛苦带到工作中,把学生当成发泄的工具。因为,野蛮只能产生野蛮,仁爱才会产生仁爱,只有乐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学生,也只有真正关心、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由衷敬佩。
3.理论联系实际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不竭动力
马卡连柯在前景教育中为学生绘制了未来发展的蓝图,但这一蓝图的实现需要以下两方面的保障:首先,学生所设立的前景必须是真实的,能够通过努力达到和实现。其次,学生必须要有实践的精神,能将自己的理想与具体的日常学习、劳动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实现自己的远景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擅于将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丰富而具体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经验性的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经实践证实,前景教育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但究其实質,它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理论。 4.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必然选择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适时而教、分层次教学和突出重点三个方面。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在集体主义下的统一标准,即全体学生相同的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与考试内容。但由于“学困生”在感知觉特征、记忆力、思维方式、注意力情绪、意志力等方面与“学优生”有明显的差异,即便是“学困生”之间也存在知识水平、认知特征、接受能力与学习兴趣的明显差异。因此,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但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单独教育在现阶段又很难实现。因此,为了顺利达成教育目标,可采用分层次教学,将具有相同学习困难的学生分在同一学习小组,课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辅导。针对基础差的“学困生”,教师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鼓励”的教育方法;针对懒惰型的“学困生”可采用“严要求、勤督促、常检查,多巩固”的教育方法,及时解决“学困生”学业上的困难,促进不同类型“学困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
此外,处于青春期的“学困生”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所谓的叛逆其实是由于得不到认可而表现出的具有反抗性的思想和行为。高频率且重复性的说教、批评,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很难达到教育者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学会因利势导,顺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加以引导。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降低“学困生”的心理抵触,真正走进他们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其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意识,消除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自学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帮助“学困生”尽早克服学业上的困难。
5.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是解决“学困生”教育问题的行动指南
马卡连柯强调,教育学生要将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所谓尊重就是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儿童的力量,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以真挚的情感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处于学生时代的青少年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上他们往往缺乏自主性,在行为上又表现得很叛逆,这就需要教师的严格督促和正确引导,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但严格要求绝不是吹毛求疵,过度严苛。教师的严格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严格课堂管理。学习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有效保障。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监控课堂纪律。其次,教师必须严格约束、制止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困生”的典型特点就是学业成绩差,而导致学业成绩差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以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一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对这些课堂非正常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干什么都行。这样纵容的结果就是:学生很快由一个知识点的不懂变成一个章节知识点的不懂,然后发展为整本书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自觉性差的“学困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气。
马卡连柯曾预言:“教育中百分之一的废品,都会使国家遭受到严重的损失。”[2]由此可见,学生个体对整个国家的重大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妥善解决好“学困生”问题,并以此促进学生个体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加快实现“教育2030”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概况——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6-12-19)[2018-10-15].http://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5149958.htm#8.
[2] 陈铭.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06).
[3] 陈翔燕.马卡连科德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 王用.马卡连柯的前景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5] 丁惠.教师期望效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6] 唐兴霖,任鹏.转型社会的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11(07).
[7] 李玉.研读教育经典提高教学水平——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收获与体会[J].教育實践与研究(B),2015(02).
[作者:李楠楠(1994-),女,内蒙古二连浩特人,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