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度·深度·跨度:环保主题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前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变教学过程中“失适度、缺深度、少跨度”的现状,笔者通过“适度;深度;跨度”三方面的策略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的效度,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适度;深度;跨度;环保主题;教学策略
  一、缘起:环保主题教学“三度”缺失
  (一)适度缺失——目标定位偏差
  情境一:一位一线教师在上《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课堂上请学生给从家里带来的垃圾进行现场分类。学生现场炸锅了,许多学生不会给垃圾分类,有的小组为香蕉皮属于其他垃圾还是厨余垃圾而争吵不休。只有个别小组、几个学生懂得垃圾分类,该环节草草结束,学生对如何正确垃圾分类还是一头雾水。
  (二)深度缺失——活动体验失真
  情境二:一位教师在上《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教师以“农业污染”为切入点,设计了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小组汇报、选一选等多种形式活动。这节课,学生很忙、教师很忙,看起来很热闹。
  (三)跨度缺失——持续时空有限
  情境三:在上完《变废为宝有妙招》后,孩子们垃圾分类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两周后,教师发现回收牛奶纸盒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可回收垃圾桶里又出现了不可回收物等。学生的“垃圾回收记录表”完整记录上交的只占班级人数的45%。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懈怠。
  二、策略:环保主题教学“三度”探寻
  笔者以《道德与法治》四上第四单元为例,打通单元整组课文,从适度、深度、跨度三个维度展开,希望学生能够正确、理性认识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一)适度:目标定位,恰到好处
  1.目标定位适度——基于学生学情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只有目标定位适度,课堂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前行,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增量。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关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学前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
  2.资源选取适度——紧扣教学目标
  资源的选取应该是紧扣环节目标的。选取什么样的资源,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作为教师心里要有谱。有价值的、典型的资源能够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直击学生心灵,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3.课堂引导适度——关注动态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思维的碰撞中,有一些偏離目标的、非主流的观念,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指明方向,以免造成学生错误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要顺势而下,紧扣环节目标,切忌生硬武断。
  (二)深度——活动驱动,情至深处
  1.“真情境”,源于真实生活
  何谓真情境?就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只有在真实发生的情境中,才能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只有解决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有实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课前围绕本课目标开展实践调查,引导用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动脑思考生活中的环保现象与问题,并以此展开教学。
  2.“真体验”,重在活动参与
  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真体验呢?前提是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为出发点设计活动。明确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为了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学生全员参与,乐于参与,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真实践”,切实回归生活
  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在生活中真实地践行。只有搭建真实可行的实践桥梁,才能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初步形成的环保理念内化,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为,最终养成绿色环保生活的习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实践都是无效的。学生只有通过完成切实可行的课后实践作业,把课堂与生活接轨,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才能切实提升保护环境的实践能力。
  (三)跨度:多元整合,行往真处
  1.学科跨度——整合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扩展性课程、地方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可以作为学生环保意识养成的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引导学生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2.活动跨度——融合德育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突出实践育人的活动课程,这与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可以通过学校少先队活动、全校范围的运动会、大型娱乐活动、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开展。将学生的绿色生活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紧密融合起来,促成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养成。
  3.时空跨度——联合家校力量
  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在生活中真正践行绿色、低碳、环保,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联合家校力量共同协作,做到日日记录,反馈激励,循序渐进,督促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
  三、续思:环保意识培养两项思考
  基于学情的目标定位,紧扣教学的资源选取,关注生成的课堂引导,促使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环境保护问题;源于生活的真情境,重在参与的真体验,回归生活的真实践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整合学科课程,融合德育活动,联合家校力量等多维实践,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的能力。
  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自发选择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让低碳环保成为一种亲密的习惯,需要后续进一步地思考。比如搭建一些时髦的平台——假日小队巡回宣讲;比如软件打卡,构建环保生态圈等等方式,等待着我们继续探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编.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8—110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2—53
  [4]许宏.童心课堂[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44—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5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