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晶晶

  摘 要:亲社会行为作为思想道德文化培育中的重要环节,成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根本核心内容,阐述了生活决定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与实际内容,为教育方法及政策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文通过对培育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出了科学可行的针对性措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提高认识,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园进行亲社会教育时,应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亲社会意识和自觉行为。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 培育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一) 培养少儿的生活满足感
  幼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更好地建立人家交往关系,防止幼儿消息情绪的出现,能够有效地避免其犯罪心里的形成。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而人在找寻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同性格与喜好的人,有着不同的方法与途径。
  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挖掘自身的潜力,在蜕变中成就更好的自我。亲社会行为中所展现的助人为乐、合作发展等行为都为幼儿认知自我价值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 建立感知的自我表象
  对于幼儿来说,其自我表象的概念涉猎较广,包括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评价等。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可以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从交流中感受自我能力。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自身的客观积极评价,建立交往自行等多种综合性质的评价机制。
  (三) 促进幼儿对社会关系的融入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不单提高了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加速了幼儿对新环境的接纳与融入速度,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成长以及社会发展。
  教师在进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同时,应对幼儿的发展经验引起重视,通过不断地丰富其学习经验,实现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进步,促进其处于发展中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良好提升,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能力的进步。
  (四) 營造团队协作氛围
  幼儿亲社会行为促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通过互相帮助完成合作的游戏,亲身体验协调合作的乐趣,从合作中促进发展。在合作中,幼儿可以形成积极良好的品格,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加强了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为其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团体活动的开展与参与,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团队合作环境。在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常常把孩子分成一组组来进行比赛,面对自己同一组的小朋友,孩子们会自觉地为同组的小朋友呐喊助威,让整个的游戏氛围更加的浓厚,比赛的小朋友也更加地充满了感情。
  二、 提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措施
  (一)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意识是慢慢形成的,在当前幼儿中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些会封闭自我,不善与人交流,同时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也是极其不稳定的。因此,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让幼儿及时得到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让外部群体来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幼儿鼓励与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的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中,通过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和培养巩固幼儿的亲社会的行为,在一次活动“小推车玩接力运粮”游戏中,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要小便,告诉老师后他就往厕所冲,走到小朋友的“接力区”时他突然刹住脚步,绕道去厕所了。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教育,这是一个有闪光点的举动,等这名幼儿回来后,问他:“你刚才去厕所怎样走的?”并让他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给同伴看。最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走?”这位幼儿是这样回答的:“小朋友们在玩游戏,如果我直接走过去,就会影响他们比赛,还会可能把他们撞倒,这样他们就得不到第一名。”这样回答无形中就在强化幼儿的亲社会的行为,为他们着想。这时老师带头鼓掌以示赞赏,孩子们也跟着热烈地鼓起了掌。就是这样一个很自觉的行为,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够做到的,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举动,蕴含着教育的行为,这个孩子考虑到了他人的利益和安全,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并引导全体幼儿向这个幼儿学习,让他们之间产生共鸣。可见,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及时的介入、干预、鼓励和强化,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必然会加以强化,逐渐会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动。
  (二) 通过童谣故事,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幼儿阶段的集体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游戏作为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成了幼儿最喜爱且最容易接受的活动方式。通过游戏活动的开设,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份与同伴进行互动,最大化地促进了其社会行为的发展,游戏的开展也因此成了幼儿社会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在进行童谣故事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与单一,注重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鼓励幼儿进行亲身实验。通过对大鹅、乌龟以及兔子等动物的走路形式进行模仿再现,体会童谣故事中的深刻内涵。教师要在氛围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体验大环境中的生活,从生活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引导幼儿进行情景的体验,并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相关研究表明,当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活动时,记忆力要比平时增强数倍,在记忆的时候,因为孩子的大脑和心理都处于亢奋的状态,所以他们身体的各方面机能,也能够被激发。在这样的综合活动中,一方面,提升了幼儿的汉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拉近了幼儿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在问题中突破自我,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正常交往。
  (三) 通过美术活动让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加强
  在美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其江南水乡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大班的幼儿实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再现,通过教师对幼儿动手能力的鼓励,帮助幼儿通过剪一剪与贴一贴的活动描绘出外婆桥的情景之美。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勇敢地去克服,通过对重难点的问题的整理,促进集思广益的局面形成。引导幼儿通过团队小组合作,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转换角度,让幼儿转变其他人的角色与身份地位,体会他人的情感情绪,真正理解他人的情感,实现情感共鸣,从而在情感分析中体现自我价值。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为明确的情感信息与线索。教师应注重对幼儿的引导,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发现问题,及时地为幼儿解决问题,善于利用积极健康的语言进行引导。教师应注重对身份角色的转变,促使幼儿转换立场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心理意愿,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由内而外地产生亲社会行为。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助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注重对孩子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单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成了幼儿社会属性发展的根本需求。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其身心发展都极为重要,为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属性都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是幼儿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还应结合幼儿的家庭环境与社会因素等多种环境,促进幼儿的社交与处世能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晓光.幼儿期的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
  [2]罗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
  作者简介:
  夏晶晶,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