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并不十分契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以至于学生对某些概念和定义理解困难。而且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水平、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天赋都存在差异性,这就给素质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很多小学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主要探讨分层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运用;策略
分层教学法的精髓是兼顾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性。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兴趣、性格、智力、思维,按照数学能力的强弱进行分层,再根据不同的层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分层教学法可以让老师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但分层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要格外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让最高层级的学生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一、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应试教育理念相比,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和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存在很大困难,所以主要针对中高年级而言。老师可以尝试利用课前预习的机会,让学生逐渐习惯、适应自主学习,给不同层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老师立足于教学内容采用分层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信息技术来制作、处理文字、视频和图片,通过图文和动静相结合的微视频形式来展现相关概念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由选择作业类型。老师在线跟踪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加强分层预习作业的管理和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在线辅导,让学生能够对年月日的时间单位、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年月日的关系、月份和闰平年的天数、分辨平年和闰年的技巧等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需要针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层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结合
分层教学除了是一种教学手段之外,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尽管在课前预习中,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不同,但这并不会影响课堂教学。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课堂提问,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十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无法直接理解减法,老师就需要引导他们从加法知识过渡到减法;对于优等生,老师便可以直接提问,不需要间接引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也可以跟随他的思路进行思考,并找到自己和学优生之间的差距。问题教学法的加入,更容易让老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当然,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还要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小学生其实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路,更利于他们探索新知。在分层教学中,老师要尽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为课堂主体的存在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严格分层
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统一的、固定的,是面向全班所有学生的,而不是针对某一类学生的,这就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尽管老师已经兼顾了大部分学生,但终究是有学生不适合当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为了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优生,可以提问“一间教室的长、宽分别是10米、6米,现在需要给教室地面铺上2平方米/块的地砖,共需要多少块地砖?”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便可以让他们测量课本的长和宽,计算课本面积。这种带有区别性的课堂设计,更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最大化的教学价值,是一种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优势和特长的机会,还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更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玲欣.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读与写,2019,16(30):177.
[2]李奕辛.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探究[J].学周刊,2019(29):68.
[3]路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9):207.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0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