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生涯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普通高中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既是国家政策要求又是客观现实需要。生涯教育课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充分重视和迅速推广,对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作用显著。文章基于高考改革要求和高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原有高中生成长课程为基础,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081-02
   高考改革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面临剧烈的转变和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基础教育与终身发展有机结合的生涯教育因此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关于高中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背景
  生涯教育开始于20世纪早期,起初是指导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咨询。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念,将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进行推广和实施,逐渐形成纵贯个体终身发展的综合教育,有效促进升学与就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生涯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体系日趋丰富完整。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普通中学职业指导教育实验纲要(草案)》《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生涯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阶段的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动均要求高中阶段重视生涯教育。新高考改革下的生涯教育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了解自我,认识世界,树立适合自身特点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合理选择高考科目,从未来职业视角思考专业以及大学的选择。在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既是国家政策要求又是客观现实需要。
  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西方国家进入生涯教育的全面实施阶段。体现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生涯教育课程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得到充分重视以及迅速推广,各国和地区对授课内容以及学时均有明确规定。1998年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出台,确定“生涯规划和终身教育”为十大基本能力之一,把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目标。香港地区于2001年在高中试行职业指导课程,得到政府支持,得以大力推广。
  我国生涯教育初始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近几年针对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上海、浙江、北京、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市先后出台相关工作指导意见。生涯教育课程是实施生涯教育的主要载体,各地试点学校和特色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探索开发整合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专题活动等多种实施方式的生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师资、专门教材以及系统课程标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发目的明确、计划完备、内容科学、方法有效的生涯课程,是当下亟须研究的重点。
  三、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内容
  1.课程目标。高中生涯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的,将高中学业与未来的大学教育、职业选择以及终身发展紧密结合。课程总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自主决策能力,促进形成积极价值观与正向发展观。课程开发尊重个体差異,满足多样需求,引导学生看到更丰富的发展途径和更多元的成长空间。课程实施以活动为载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模块设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课时数量、实践延伸等方面均做统一规范。课程设计以简洁有效的活动形式,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搜集信息、材料分析、交流沟通、选择决策、设定目标、制订计划等诸多能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变革要求,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2.课程类型。生涯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专门课程和融入课程两大类。专门课程偏重于与生涯发展相关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以及终身发展的价值信念引导,由生涯教育专职教师承担课程开发以及教学任务。融入课程包括生涯教育的学科渗透和专题实践活动,将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为高中生创造了解大学、职业以及社会的机会,探索当下学习内容与未来发展的连接。本文中的生涯教育课程属于专门课程,开设年级为高一。我国生涯教育课程尚无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只有个别省市颁布了课程指导文件,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组织管理基本为校本课程模式。笔者所在学校为国家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研发、开设成长活动课程二十余年,先后出版《心海扬帆——高中生心理成长辅导》《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之上,开发《做自己的未来规划师》生涯教育活动课程。
  3.课程内容。生涯教育课程分为自我探索、学业探索、职业探索、生涯规划四个模块,实际授课内容顺序依据高一学生发展需要编排。自我探索模块:从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发现自我价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信念。学业探索模块:了解高中课程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要求;充分了解大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掌握探索专业与大学的基本方法;科学合理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志愿。职业探索模块:掌握有关职业的基本知识,从感兴趣的职业入手,了解职业的内涵以及社会意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领导力、合作力、自我监控与情绪调节等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生涯规划模块:认识生涯规划的意义;了解各种生涯角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个人与社会、学业与发展、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学习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决策方法;尝试自主决策,初步明确生涯发展方向。   4.課程计划。本课程分15单元,课堂教学32课时,课外实践汇报课8课时。具体内容见下表。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做自己人生的导演,并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务。高中生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要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理性智慧。高考变革帷幕开启,通过生涯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适当的引领,帮助他们主动适应,认真探索和实践,找到方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邓宏宝.国外中学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24-31.
  [3]贾彦琪.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6):60-71.
  [4]李昊,苏春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对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2):56-61.
  [5]孙晶.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高中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于珍.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3):28,52-55.
  [7]张岁玲,王晶.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5):128-13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General High Schools
  SUN Jing
  (Tianjin Tanggu No.1 Middle School,Tianjin 300450,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been promoted,and career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It is not only a national policy requirement but also an objective reality need for general high schools to set up special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Career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en fully valued and rapidly promoted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the goal of high school core literacy training,this study develop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care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on the grow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general high school;career education;curriculu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1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