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阅读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形势下,古诗词属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璀璨明珠”,中学阶段当中,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还可以针对怎么样教和怎么学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古诗词就像一杯陈酿的佳酿,滋润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像一枚磁铁,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初中教材当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才形成的基座。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古诗词的兴趣和敏感力,也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重视基于阅读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可以为诗词教学探究一个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 问题的提出
  诗是诗人感情的倾诉。诗词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方式不一样,需要语文教师提高诗词的修养,加强教学方式的钻研,尊重诗词教学的规律,满足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强情感和道德认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外物(景)与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相互融合之后,就会出现交融和碰撞,千古绝句也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那么,只有把握诗歌阅读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根据意向和意境,将诗词的情感处理正确。但是,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从诗词的背景介绍到写作的特征,却看不到学生参与阅读和理解的背景。另外,很多时候更加注重的是字句的理解与背诵,很少涉及诗词的意境美赏析和艺术特征的赏析。如果忽视了这点,诗词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初中时候如果诗词的素养把控不好,那样学生也就无法感受到诗词的美丽。很难推进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二、 基于阅读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探究路径
  (一) 准确理解意象和意境含义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意象和意境的理解都属于美学的概念,可以融入作者主观的情感,渗透对应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会借助客观性的事物,将自己的内心壮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把客观习惯的事物转化成为意象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意象就是整首诗、几句诗等当中所描绘的情景。需要诗人通过艺术的方式,完成情景的交融,实现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思想境界。意境是意象的灵魂,可以根据意象构成意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诗词的意象和意境阐述有效的重点。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阅读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将这个诗词当中的意象和意境抽取出来。如:事物枯藤,事物昏鸦,事物老树,事物昏鸦,事物小桥,事物流水,事物人家,事物古道,事物西风,事物瘦马,事物夕阳等。正是这些事物的存在,才构建成了对应的思想和意境。这样一来,秋天黄昏时候所展现的凄凉的景象,就会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将异乡游子的凄凉情感,悲秋思想的情怀体现出来。
  (二) 善于捕捉古诗词的意象的特征
  诗词文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象征性和多义性呈现出来,首先,从象征性的角度看,意象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是情感与品质的象征。从传统的角度看,主要是使用自身的思想特征,展现较强的思想情感。例如:古代的折柳在刚开始的时候,属于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柳借就成了惜别怀远的情谊。另外,在古代的时候,“松柏”属于孤之坚强的象征。“红豆”属于爱情或者是相思的象征。桃花属于美人的象征,牡丹属于高贵的象征,鸳鸯象征着恩爱的夫妻。例如:“得成比目保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就表达的这个情感。从多义性的角度看,很多时候,在一个古诗词当中,会出现多个不同的情感。例如:月亮就属于情思的表现手法,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当中就是展现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诗词当中的月亮,也不再是客观上的物象,而是在诗人的情感表达过程中,呈现的情感意象。另外,在进行《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教學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情感意象体会这首诗,展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真正含义,表达诗人的真实情怀。总结一下可以发现,“月”,首先,在“回乐峰前沙似雪……万里长征人未还”体现了边人的悲愁情怀。其次,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中,体现了情感的无奈和期盼。最后,在“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当中,体会到时光的永恒,也体现了无奈的情怀。
  (三) 仔细揣摩意象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诗词当中意象设置上,需要展现对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教学的时候,“黑云压城城欲摧……提携玉龙为君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仔细揣摩意象设置的方式,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怀。在当时的背景下,诗人在平定藩镇叛乱之后,写下的。“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从意象当中,可以感受到攻守双方紧张的态势。在接下来可以看到,由于战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开始。“角声满天”让大家感受到,地方的士气逼人,人多势众。在守号的激励下,战士们士气高涨,奋力反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死搏斗之后,从白昼战斗到了黄昏,大片的尸体呈现到了大家的眼前。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进一步延伸了事态。在“胭脂凝夜紫”的意象当中,渲染了悲壮和残忍的局面,描绘了战士们“为君死”的思想情感。另外,还有部分诗人在展现情感意象的时候,体现了委婉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的时候,“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当中,就展现了对西涧幽美景色的喜爱。给人一种幽静的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再例如:学习范仲淹《苏幕遮》的时候“碧云天,黄叶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个时候的作者,正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时候,在意向的表达过程中,体会到了风雅之度与别样的性情。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就把苍莽秋景的呈现到了后人的眼前。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够根据碧云,黄叶,绿波……意象当中,体会到,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画面,体现了思乡羁旅之情。
  (四) 领会传神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基于阅读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建立内在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积累,善于分析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固定关系。接着,深入的分析不同的内涵,然后再从整体的角度上,把握诗词的主要意义。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当中,就体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然后,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当中建立关系,体会作者的意味深长。将清新诱人的景象展现出来,传达出宁静淡泊的情感。   (五) 反复的吟咏,展开想象
  我国的诗词当中,很多时候想象力比较的丰富。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就是在孤寂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当中,展开现象。与诗人互通,真正地进入到角色当中,发挥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 实践分析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主体意识,及时地调整心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途径。例如:课外古诗词阅读杜甫的《新安吏》当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教师就可以结合诗词,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体会诗中文意。首先让学生思考“肥男有母送”可以替换成为“肥男父母送”吗?理由是什么?其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句话当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学生就会带着这两个问题实施有效的思考。第一个问题,说明了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父母送行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母亲送行。在第二个问题当中,可以从“哭”当中体会到,这首诗的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带着题目阅读的方式,让这两个问题的解答率提高,让大部分的初中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首诗词的本质。除了自己的理解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使用查阅资料的方式,对作者的背景灯内容实施调查。在这些全部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的方式深入解读。《杜甫诗三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实践性。把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篇联系起来。之后,在学习南宋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课前的时间先了解作者的背景,之后学习写作的环境。接着,把《武陵春》《醉花阴》等诗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作者的心声就可以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了。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很可能就是对诗词做出错误的理解。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时代的背景下,独具慧眼,帮助学生理解之诗篇。纵观古今,每一首诗篇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呈现的是一个层面的特征,也体现了很强的社会性。在阅读教学诗词的时候,就需要将自己和作者融合起来,站在作者的高度上和环境、思想当中,体会到作品的意象,抓住诗篇的主旨,分析出对应的重点,实现想要的教学目标。没有阅读,诗词教学就会失去了依托,没有了阅读,诗词教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就不可能進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基于阅读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需要善于使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象,展现意象深层的内涵。长久下去,初中的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诗词当中的“微妙”之处,还可以在这样的情怀当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剑梅.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7(36).
  [2]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3]曹春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关键点分析[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7(9).
  [4]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8(2).
  [5]吴海峰.音乐鉴赏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黄河之声,2015(2).
  [6]管燕红.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
  [7]袁明明.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
  [8]朱兆虎.诱发情感因素,优化课堂效果的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
  作者简介:
  周瑾,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将口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3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