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效的古诗词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文,更有助于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们获知知识的整个过程,熏陶其人文素养。因此,如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强化古诗词教学工作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的课题。本文中,笔者则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讨论、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融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其流传至今的优美意境、真挚情感更是传统文化瑰宝。在教学工作中,古诗词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内容,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体验都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关键,换言之,教师应当更深层次地挖掘古诗词内涵,教学任务不应当只停留于课文的背诵、诗句意思的讲解上,而是应当从体会、品味、感悟等多个方面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以古诗词深厚文化底蕴熏陶学生人文、文化素养。在下文中,笔者主要从意象意境挖掘、结合背景理解、知人读诗鉴赏、迁移拓展联想等多个方面探究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教学思路。
  一、意象意境挖掘
  诗词的表达离不开意境的渲染,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在诗人进行自我感情的表述与传达中,通常都需要借助意象来蕴藏诗词中的内涵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从教学角度上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象,在把握整体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对诗词中所描写的意象进行分析,最终感受、感悟诗词意境,身临其境般地感悟诗人的情绪与感情。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则可先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及其特点,此时,具有早春特征的“莺”“燕”“暖树”“春泥”等景象在教师的引导被挖掘出,而“乱花”“浅草”等场景则仿佛跃然纸上,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象也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此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呢?如此一来,学生们也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到诗人对于大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杜甫《登岳阳楼》一文时,可以从“吴楚”“乾坤”“孤舟”这几个意象的描写上着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诗人对于自身孤单漂泊的感慨以及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也会被充分挖掘而出。
  二、结合背景理解
  古诗词通常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因此,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多是诗人当下或经历某些变故后所思所感。但由于诗人的实际遭遇、所处时代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站在诗人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师在讲解具体的诗句之前,应当为学生讲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生际遇,只有这样,才能在诗句中找寻共鸣,衍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李白《行路难》一文时,则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李白当时作这一首诗的背景故事:李白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但是李白的政治生活并不愉快,由于不受唐玄宗重视,加之遭到诋毁,因此,近一年的时间就被“赐金还乡”而离开长安。在这首诗中,李白面对朋友的一桌美味宴席却“停杯投箸”,表达了自身因怀才不遇、放弃梦想而强烈苦闷、抑郁的心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写出世路的困苦难行,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后的抑郁不平之感也能够充分表达出来。而在诗词的后半部分中,则显示尽管怀才不遇,但在失意中仍然抱有希望,即使处于悲愤,但没有掩盖李白自身的豪迈气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诗词含义的同时融入诗人的背景,那么学生则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并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知人读诗鉴赏
  与上文所述的“结合背景理解”有相似之处,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诗人的精力及其思想情感,常言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这句俗语用于古诗词教学中最为恰当不过。若不了解诗人的人生精力,在鉴赏古诗词时,对于感悟诗人想法上往往只能停留于表面。例如,在学习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文后,部分学生对于这一诗词中所蕴含的“愁”意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而产生这样的误解,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学生并未能具体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际遇与情感变化。《声声慢·寻寻觅觅》一文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该词的上阕着重表现诗人自身孤独无依的悲伤之情,丈夫过世,淡酒不敌意,雁过更觉伤心;下阕继续描写诗人的孤独与愁苦,表现的诗人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后具体内容,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与李清照早年描述伤春悲秋、伤离怨别情绪截然不同,现在的愁苦并非早年生离带来的短暂苦闷,而是与丈夫天人永别的寂寞。丧夫之痛、故土难回、国家残破共同促使李清照落笔“怎一个愁字了得”。而《声声慢·寻寻觅觅》这篇文章容易出现的教学误区或失误也进一步提示广大教师,由于学生对于历史背景、文人故事知识的缺乏,在进行相应的古诗词教学与欣赏课程时,可以指导其先对作者创作背景、生平事迹、情感经历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与收集,在诗词阅读与鉴赏过程中将背景代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四、迁移拓展联想
  为了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与认知,丰富其对同一情感而不同表现形式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采用同类联想、拓展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比较并掌握古诗词语言表达的魅力与技巧。例如在“送别诗”中,不同的诗人会有着不同的送别情绪及诗词表达形式,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采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句子以宽阔的胸怀化解离别帶来的愁绪;而在李白《赠汪伦》一文中,则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以桃花潭水的深度表达朋友的深情厚谊,弱化了离别,升华了友谊;而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采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物抒情,将离愁化为执着的信念。在一类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表达相同主题的古诗词进行联合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强化其情感表达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语
  通过对文章意象、意境的挖掘,可帮助学生充分把握诗文表达主旨;而了解诗人生平事迹、情感经历,并结合其创作背景等基本情况学习、赏析诗词,则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其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出理解误区;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同一类型的诗词进行拓展、类比教学,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古诗词是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象征,因此,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需格外关注古诗词教学,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培宇.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6).
  [2]郑玲,安宁.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9(6).
  [3]杨建辉.浅论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8(4).
  [4]王燕玉.基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