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多篇古典诗词名篇,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方式的探讨从未止步。在古典诗词对话教学被广泛关注和运用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虚假对话、将对话泛化窄化的现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26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正确认识我国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并且积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十分重要的。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鉴赏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中学教材中由此也选入了许多古典诗词名篇。然而,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仍然堪忧。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并没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显现出望而生畏的消极心理。针对这样的现状,不少教师开始探寻新的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是被广泛关注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假对话”、将对话泛化、窄化等问题不断出现,长此以往,对话教学的优点不仅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拓展,相反,可能会导致初中语文教育的模式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初中古典诗词对话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进入到以下三个误区。
一、将“复制发言”当作对话
在课堂教学对话过程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许多学生采用的回答方式是直接复制文本或学习资料来进行独白式的发言。并且在这一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在一开始提问和进行小结之外,就是任由学生依次回答,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学生对此提出需要商榷的意见。等到教师获得了其“预设”的答案之后,这样的问答才会结束。
比如,某教师在上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课时,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读词的内容并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这首词大致在讲什么。
师:你们刚才结合注释了解到什么?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师:好,理清这首诗的大意,那老师现在问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师:我们接着往后边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一词把我们从过往的回忆里瞬间拽到现实中。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
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二、将“满堂问答”当作对话
随着复制文本、学习资料来进行发言的独白式发言渐渐退出课堂,“满堂问答”开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闪亮登场,于是,在一堂古典诗词课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问一答的关系,看起来配合的相当默契,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乐观。这种“满堂对话”下来,没有看到任何的冲突出现,也鲜有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必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对话教学。
如果对这种“满堂对话”问题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这句诗读懂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这类问题,通常的回答都是随声附和。二是教师的问题设置较为简单,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烘托出课堂的热闹氛围。三是教师在古典诗词对话教学中常常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提问时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接近教师的预设,这样就导致课堂由以教师为主导演变成了请君入瓮。
某教师在教授岑参《逢入京使》。
师: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
生:不是。
师: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夸张的手法。
师:“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中哪个字点出了题目?
生:逢。
师: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哪两句诗更有味?
生:后面两句。
这样的满堂对答并不是真正的课堂对话,无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需要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联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了解和体验诗人的情感,其实学生心中往往也会有同样的情感体验。
三、将“热闹讨论”当作对话
很多教师仅仅狭隘地将课堂上的热闹气氛当做是对话教学成功对话的标志。于是,就导致教师一味地热衷在课堂上给学生提问题。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将班级分成四人一组的小组来进行自由的讨论,原本安静的课堂在教师这一安排下立即人声鼎沸起来,此时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趁机浑水摸鱼,谈论起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并没有针对教师的提问进行交谈,早已游离于文本之外了。可这个时候教师常常只是在教室内巡视,走马观花。
虽然说,静悄悄的课堂未必是一个好的课堂,但是,过分热烈的课堂对话也不见得一定是有效的。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明确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含金量,是否有必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应该要讨论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进行相关的讨论。如果在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时候,而学生仅仅只是在聊日常的生活和事情,只是漫无目的地在相互聊天,或者是缺乏秩序地進行交谈,而没有真正地来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谈论,那么,在古典诗词课堂上这样的对话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不仅不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学习甚至将可能会干扰到学生的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南浦实验中学 32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