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意象群落审美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典诗词是凝练的画、浓缩的歌,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美形、美情、美理等板块组合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它的和谐之美、生命之美和存在美,使学生从“言”到“象”到“意”到“群落结构”进行触摸、感悟,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美有更深、更广、更立体的领悟,体会到潜藏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向群落;板块组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24-02
在平常的教学形态中,古典诗词多以单首的形式呈现,因此显得有些单薄,导致学生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的认知。要想使学生的认知更深一些,就要采取整体式的板块组合教学策略。就对象的特质而言,诗词的意象并不是单独的,而是整体一统的,有着其内在的群落结构。这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田园诗时,我们可以以诗词的局部特质为索引,进行板块组合教学,以意象群落的呈现推进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优美意境,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感知古典诗歌的和谐之美
“形”是一个引子,是一种凝聚;“美”能调动儿童的想象力。打开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能让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无限美妙的世界。
(一)氤氲的色彩美洞开丰盈的感受
1.组合用色
在教学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先通过猜诗句的方式,诱发儿童对色彩美的感知;然后,提出以“色+景”的语言范式描绘浮现于眼前的景物;最后提问:“这些色块大小都是一样的吗?”当学生有了黄小,翠、白大,青很广阔的认知后,教师适时点拨:“这些色彩由点到线,再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作者用乡野常见的色彩和开阔的田地这样熟悉的场景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里,通过组合用色之美,引领学生走进杜甫笔下别致的春之画卷。在“猜—描—比”的三部曲后,美在儿童的心田是流动的、清丽的。
2.对比显色
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因为有了先前的色彩鉴赏,学生很快明白“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黑与红的对比、大片暗和一点明的对比。通过色彩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着墨大片的黑,因为黑中酝酿着雨,即是喜。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理解古诗的色彩对比。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词中常常有冷暖色调的映衬,如红绿两色,或使绿更为突出,或使红更加耀眼。
3.浓淡调色
如,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这样引导:“乡村四月,房前屋后,田头垄间,片片金黄,什么花开?你在其中穿行过吗,会玩些什么呀?”这样的引导,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沉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色彩中。诗中黄是主色调:蝴蝶是淡黄的,菜花是金黄的。“虽是同一种色调,你们读出色彩美了吗?”教师接着提问。然后,教师再出示采撷的各种色彩的花,让学生在实景中领略色彩的浓淡之美。
4.列物成色
教學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提出问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中有颜色的词语吗?你读出颜色了没?”很快,学生就给出银、绿、白等色,并明白这是景物带出的色彩。“是呀,只写景物,不用颜色词,各种景物巧妙组合,也同样具有色彩感。”教师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出示《敕勒歌》,让学生自主发现诗中列物成色的美感。
在学生认识了田园古典诗歌丰富的色彩呈现形式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色彩游戏:“寻找古诗中的色彩美。”这样,在鹅的白、红、绿,雪共梨花之色中……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二)相宜的动态美敞开悠远的情愫
古典诗词的意象群落是潜在的画。它与画的根本区别是它能成为“动”画,有超越视觉的动感。在教学中,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抓住动与静的群落结构来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1.动中见静
⑴调用感官。如,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动与静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写“动”,第二句写“静”;接着,用多媒体出示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两种感官说一说:“在不同的画面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诗歌中,黄牛慢慢走、牧童悠悠骑、歌声飘扬,是“动”;紧张专注的神情、浑然不觉的鸣蝉、安静无声的四周,是“静”。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感悟诗歌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对诗歌意象群落的感知更到位。
⑵研究要词。调用感官是一法;抓住关键词进行探究,也会让学生有所发现。还是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教师引导说:“读读诗,圈画出诗中的动词,看看它们是不是都在表达动态的画面。”“骑”“歌”“振”这三个词写出了动态;而“闭”“立”虽是动词,却从动到静,使画面一下静止下来。从动到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这样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有了这样的贯通,意象群落就有了清晰的呈现,就有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诗歌也就有了独特的节奏美。
2.静中见动
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落)》时,教师提出问题:“在这首词中,和谐的静态之景是如何生出动态之美呢?”学生讨论交流,充分认识到词所描绘的美。清澈的池塘、玉立的荷花、硕大的莲叶、白色的鸥鹭,是景物自然美;扁舟摇荡、才女兴尽,暗藏人物的心境美。此时,“误入”“沉醉”至“惊起一滩鸥鹭”,显得自然而和谐。这样,使学生体会到词所描绘的立体画面,感受到静中见动的意象群落。
3.动静相衬
有时,动与静并没有突然的变化,而是以一种蕴藉而存在。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中动词有哪些、静态的物体又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体会其动与静相生的特点。动词“照”将明月与山松联结,动词“流”将清泉与山石联结……在这样的意象群落里,意象动静相衬,安宁而不乏生动,色彩静而不丽,人物动而平静。 二、领略古典诗歌的生命之美
赏析诗歌时,由形入神、由物会心、由景致境,这样就能游刃于诗歌语言构成的可视之像,徜徉诗歌流淌的情韵。
(一)交融的情景美
1.借景言情
古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往往不只是景,而是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如,在教学《春晓》一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
师:诗人聆听——
生:鸟啼。
师:诗人回忆——
生:风雨。
师:诗人猜想——
生:落花。
师:你们的答语都是景,老师的引语皆是情。这样,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就把爱春和惜春的深情寄托于景中,诗歌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2.寓情于景
李白的《敬亭山》一诗,以鸟入笔,在鸟飞云去的大自然中寄寓作者的孤独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创设“场”引导学生理解:“李白静静地坐着,久久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无声地、安然地看着李白。人山对视,山人相望。李白啊李白……”
这样的诗歌言简意浓、景真情切,意与象渗透交织在一起。教学时,教师抓住诗歌的特点,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
(二)流淌的气韵美
1.自然生态的生命美
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给我们的感受。“枯荣”二字形成的画面传递出何种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一是展示春天时草的蓬勃生机;二是体会到秋天时虽然枯萎但仍积蓄力量,以求来年再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水到渠成,读懂了生命的力量。
2.物我一体的象征美
作者在创作古诗时,常常将物象与诗人自我进行合体,把诗中物看作是自我生命的象征。如,《石灰吟》《竹石》《墨梅》等,都是这样的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诗歌借物喻人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心灵世界,探究两者内在的契合度,体会诗人如何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唯有这样去解读诗歌意象,才能触摸到诗歌价值的张力,感悟诗人的生命价值。
三、赏析古典诗歌的存在之美
叶朗先生在论意境时,强调“意境”必须具有哲理性意蕴,读者只有进入诗歌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1.师法自然
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智慧,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游览其他山的经历:远远瞧着能看清一座山完整的形态,而走近时却怎样也认不清它的全貌了。这是对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具体解释。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能认识庐山真实面目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学生知道,是因为身在山中,视野有限,只能看到局部而已。最后,教师点拨:“看山同看事理一样,如果深陷其中,就无法认清事物的全貌。自然之书深厚无比,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
2.因物畅理
古典诗歌描绘自然环境,常常是为其深邃的思想做准备的。如,《观书有感》一诗,先描绘清澈的小池塘,然后提出疑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深入探究:“从这‘活水’中,你有怎样的领悟?”经过探究,学生自然能豁然开朗。最后,教师点拨:“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有的事物本身直接显现出某种道理,有的需要咀嚼才能领悟其存在之理。古典诗词就是通过这样的韵味和深邃,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伟大。”
美学强调完整的世界,而理性常显现世界本身。在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诗词的物象体会其意理的深邃旷达,感悟诗歌所蕴含的哲学情思,使他们能进入诗词的更高境界。
总之,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美形、美情、美理等板块組合教学的方式,推进学生从“言”到“象”到“意”到“群落结构”的触摸,使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美有更深、更广、更立体的领悟。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