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课堂上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一书+一支粉笔”的课堂手段,发展为利用办公软件制作PPT,再到如今的希沃白板的投入使用,使语文课堂呈现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七彩纷呈,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动态化……如何让希沃白板技术很好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并为语文教学服务,还需要每位教师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希沃白板技术;语文课堂;应用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就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初中语文课堂谈谈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白板的使用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由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在希沃白板的语文学科工具中提供了屏幕批注功能的工具,在教学时可调入电子课本,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一边讲一边勾画批注。同时学生也可把不会、难懂的地方,边思考边画出来,或根据老师的讲解做好笔记。例如,在上《春》这一课时,利用白板分别展示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描写片段,品析写景妙处时可以让学生到白板上批注好词好句、好的修辞手法等。老师也可在学生的批注上做指导性的解读,边解读边选用不同颜色的笔批注在白板上,不仅形象、直观,还便于学生的理解。
此外做阅读分析题时,希沃白板还提供了遮屏工具,可以把事先做好的答案选中,点击右键,选择“添加蒙层”,遮盖住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使用时用橡皮擦掉即可。
另外,希沃软件还提供了同步课件和丰富的音频、视频媒体资源。例如:在上《小石潭记》时,点击希沃工具栏上的古诗词,在出现的搜索栏中输入课题,就会出现精美的课件,还配有相应的音频、视频的相关素材,用起来很方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教师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质的改变。
二、语文教学因白板互动而精彩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改变应试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互动课堂想必是当仁不让。
希沃授课助手需要APP和电脑端配合使用,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手机扫描希沃课堂助手的二维码,把手机作为传输工具,可根据教学需求,随时上传图文、声画、视频等到白板上。例如:在上《壶口瀑布》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为什么壶口瀑布兼容了“喜、怒、哀、愁——人的各种情感”?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1.小组全员参与讨论。有明确责任分工,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监督,让每位成员都积极发言。2.每组选一名同学用老师的手机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以拍照的形式传到白板上。3.老师利用交互式白板,把每组展示的结果再与全班同学分享。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以随时把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个性的答案、优美的书写……用手机随时随地拍摄,并发到白板上一起分享和解决。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走到学生队伍中去,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使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既丰富了课堂内涵,又使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真正小主人,感受到交互式白板给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移动通信设备(手机),通过希沃白板使PPT的播放更加灵活
桌面同步,大小同步,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可无线掌控语文课件的演示,上课时手机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移动鼠标来使用,尤其是语文课的每个环節的衔接上,教师都可以通过手机屏来随时调用需要播放的PPT,这样就会避免在教学环节上出现疏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四、希沃白板可以记录下语文课堂的板书,便于储存
在一堂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批注,重点的勾画……都可以在期末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起到温故知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些典型的课文分析、作文讲评、学生优秀作品展示、试卷的讲解等都可以随时存储下来,作为学生、老师学习语文的资源库。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希沃白板技术的各个功能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需求去灵活运用。而我所面对的学生学情不同,我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还不能达到给每个孩子买平板或学习机的条件,上课时只有老师利用手机或平板来实现交互式学习,虽然如此,但是在尝试使用希沃白板后,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改变了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把语文课堂与现代化教学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潘万勇.浅谈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电子白板技术的有效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