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内部语言 指导解读诗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和其他文体的作品相比,诗歌的解读有很大的難度,诗歌除了具有音乐性结构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非理性和个人化向度,这使得诗歌解读分析不能形成模式化,而应该指向个性化。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内部语言,指导学生深度解读诗歌。
   关键词:诗歌解读  内部语言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58-01
   学者A.P.鲁利亚认为内部语言体现了言语主体强烈的欲望和需求,表现了言语者浓厚的情感。这对于诗歌解读能提供不少帮助,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诗歌作品时,要指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部语言,尝试体会诗歌作者的欲望和需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
  1   建构内心秩序,把握诗魂
   学者马正平认为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写作的终极意义是运用语言创造生命生存自由秩序。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教师也要促使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心秩序,尝试把握住诗歌之魂,学会如何正确解读诗歌。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要关注其表面意义,还要尝试把握住其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时,不少学生都注意到了诗歌展现出了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感,作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十分简单,从事着“喂马、劈柴”的简单劳动,只要能生活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就可以。但是如果深入挖掘下去,就能发现这首诗歌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虽然作者在诗歌中尽力地展现幸福和美好的心情,但是深究下去却会发现,作者将自己的俗世生活降低到最低的标准,认为繁琐的事务将自己羁绊,所以他只愿意用“喂马、劈柴”等最低的物质要求。这其实展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无法适应烦躁的现实生活,所以希望创造一个简单而幸福的心灵家园。同时,这首诗歌全部的主语都是“我”,并没有传递幸福的对象,这其实说明作者的内心世界十分孤独寂寞。深层次阅读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不少诗歌不仅有着语言的丰富性和音乐性,其思想也十分丰厚,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可以让其尝试把握住诗歌的内心秩序,体会到其如何利用语言将自己的生命内心秩序进行外在呈现,从而真切的感知诗歌本质。
  2   体验时空情绪,把握诗心
   写作是对于生活事件和内心情感的书写。诗歌具有能体现特定时空情绪的特点,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就能把握住诗心。正如诗人柏桦所说的那样,由特定情境下事件组成的生活之流就是诗歌之流,也是诗歌的核心。因此在阅读诗歌时也要把握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情绪,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控诗心。
   《致橡树》这首诗歌展现的是作者对于平等自由爱情的呼唤,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不少学生认为男女平等的爱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很难理解作者为何会为此创作诗歌,并发出呼唤平等自由爱情的宣言。如果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便要让学生尝试体验特定的时空情绪,了解作者在何种特定情境下受到了何种事件的激发而创作了这首诗歌。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好拜访老诗人蔡其矫,蔡其矫谈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认为要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十分困难,大多数女子都无法做到才貌双全。作者认为这种思想是大男子主义,男女应该平等,而不应该将女子作为物品一般品鉴挑选。在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何创作这首诗歌,把握诗心,避免对诗歌的误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诗歌意境,更能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体悟作者借助语言流露的深层情感。通过整体感知的方式了解作者处于何种时空情绪的控制之下。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感知。
  3   关注适度示现,把握诗形
   强调内部语言在诗歌解读中的重要性,就必须在解读诗歌时遵从诗歌的内心秩序,而且要强调其合理性,而不是通过臆想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胡乱的揣测。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部语言时要促使学生通过把握诗形的方式关注其内部语言的适度示现,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
   《雨巷》这首诗歌有着十分朦胧的意境,在尝试理解这首诗歌时,学生可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因此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过度的解读。如果能把握住诗形进行分析,或许能让学生对诗歌有适度的理解。这首诗歌的结构十分优美,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了“逢着”被改成了“飘过”以外,其他部分都是一样的,这样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同时从“逢着”到“飘过”,变得更为虚无,也强调了诗歌的幻灭感。作者追寻着“姑娘”,但是却终不可得。此外,整首诗歌的韵脚十分巧妙,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本身就如同一首委婉的小夜曲一样,萦绕在读者的心头,增加了忧伤哀婉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诗歌的内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度和不及都是可恶的特性,只有用适当的方式感知的情绪才是正确的,才是美的。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也要避免学生的主观臆想,而需要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结构等方式找到其情感的适度示现,进而对诗歌产生更好的认知。
   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诗歌的内部语言,体会诗人如何借助语言构筑自己的内心秩序,展现自己对特定时空的独特体验和情绪,如果能参考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结构进行分析,则能让学生找到其中的适度性,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样的情境下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而言才是最恰当合理,也才是最深刻的。
  参考文献:
  [1] 阳运康.借助视角分析指导古诗阅读[J].语文建设,2016.
  [2] 成旭梅.诗歌解读及教学内容确定的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4.
  [3] 刘伟.优化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路径[J].语文天地,2014.
  [4] 魏巍巍.诗歌诵读教学之情感认知解读[J].大众文艺,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