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度数学“说理”成就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说理”的态度落实课堂教学,彰显了课堂的高效和灵动。所谓的“说理课堂”就是指要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教学的规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源,感悟教学中的隐性知识,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规律的课堂。“说理课堂”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迸发学生的潜能,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说理”课堂要让学生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学习延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凸显数学学习的魅力,促进学习的高效,最终达成“想明白,讲清楚”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高效;核心素养
  
  數学学习不是教会一个知识会做一道题,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留时、放手、暴露”“把时间交还给学生、把思考交予学生”鼓励学生把研究问题的道理外化成语言或者符号,这是很多教师一直致力于追求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说理”课堂让学习向深度学习延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凸显数学学习的魅力,促进学习的高效,最终达成“想明白,讲清楚”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数学思路去思考、实践、探索,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想“讲”道理,触及学生心灵
  教师要以“讲理”的态度落实课堂教学,立足学生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激活其内在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问题情境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想”讲道理的欲望。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一开始播放一个简短的小视频,以孩子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神奇的奶奶”:我和奶奶一起来到老王水果铺,一眼看中了一款奇异果,奇异果一箱12个,每个14元,奶奶毫不犹豫地买了一箱,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王老板还没说一共多少钱,奶奶竟然脱口算了出来。奶奶是怎么算的,为何算这么快?多么富有挑战性而又深思的问题啊。学生心里立即产生了一种兴趣,一种想要立即知道奶奶方法的欲望。孩子们迫不及待借助圆圈图分一分、圈一圈,把新知化成旧知思考得出不同的口算方法,奶奶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奶奶为什么不用平均分的方法,因为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时候“平均分”的方法是用不了的。明白了道理,学生自主完成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优化与提炼。
  教师借助点子图将口算、竖式、图结合得自然和无痕,“竖式竖式就是竖着的横式”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学生在“说”理中不断明晰算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二、 会“讲”道理,深入知识内核
  “讲”道理的课堂是充满灵气的课堂,是师生对话走向深入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讲”道理,能“讲”道理,适当拉长探究学习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其中的思维逻辑和数学内涵,彰显了课堂学习的高效和灵动。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自然生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同解题思路。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相同,从而得出等式。你还能写出几组像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写出:20×4+80×4=(20+80)×4;(3+7)×5=3×5+7×5;(4+6)×
   =4× +6× ……质疑:这些算式左右两边真的都相等吗?拿出学习单任意选择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明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学生的思路就此打开,或计算的方法,或画圆圈,或画线段图,或口算说理。学生深度析理后,教师引导“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表示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谁能说说a、b、c分别代表上面算式的哪些数?”学生用字母式呈现对运算定律的直观表达,实现意义与模型的有机结合。
  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在哪?在“几个几”相加,通过算、画、比较等方式,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去理清乘法分配律的道理,在本质上完成对乘法分配律的数学表征,透过乘法分配律外在的“形”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魂”。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深入知识内核,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 “讲”清道理,聚焦数学本质
  说理课堂承载了数学学习的本源,基于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聚焦数学本质,讲清道理,数学课堂在生成中出彩,在辨析中深入,在说理中建构。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这节课从“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质疑问题确定研究的方向。“假分数假在哪里”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悄然中启动了学生真实的问题,出现了学生探究中的课堂生成,通过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认知误区中展开教学。师:54这是什么分数?生:假分数。师:它表示什么?生: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5份。“不可能,一共才4份,怎么取出5份?”学生纷纷嚷道。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怎么取其中的5份?你们能不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把你对54的理解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呢?展示学生作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先取这样的4份,再把一个圆也平均分成4份,再取其中的1份,一共表示这样的5份。生(反驳):一共是8份,涂了5份,从图上看应该是58呀!师:“到底是54还是58,怎样才能区分清楚呢?请你们讲道理说服对方。”辨析中深入:分母是8,表示的是把两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8份;分母是4,表示的是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师适时引导:要想表示54,得把谁看做单位“1”?明白道理: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
  通过直观画图、比较辨析,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抽象到本质,概括出假分数的意义特征。教师善于“暴露、放手、留白、等待”紧扣本质问题展开教学,学生既知道从何“说”起,也知道“理”在何处,让课堂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讲。
  四、 深度“说”理,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理性学科,同时更是思维训练的载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应服务于解决数学问题或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说清所用知识的道理,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课末可以设计“辨一辨”应用练习,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观察,很快明确①号图形涂色部分能用13表示,而②号图形出现争议。再次思考、辨析,学生会发现2号图形实际上是把六个圆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个,涂色的2个就是其中的一份,只是没有摆在一起。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整理演示课件,如图2所示。这就更加直观形象地验证了学生的判断说理,也明确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真正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知识的本质,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说明现象的能力,延伸了思维的深度和宽度。
  五、 深度“说”理,感受数学魅力
  核心素养下的说理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经验,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征。深度“说”理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例如教学《认识平均分》,看图请学生说分桃子的数学故事,学生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引导操作:把18个桃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个?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动手分一分,同桌互相说说分法。展示学生几种分法(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对比发现,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关注平均分的结果,学会表达,把(18)个桃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这里的18、6、3各表示什么?追问:如果减少3个桃子呢,你們还能平均分吗?每份几个?如果增加一个桃子(变成5份)呢?还能平均分吗?生说理由,结合课件分一分。把18个桃子变化平均分的份数及不能平均分的情况,从正反两面层层深入地深化对平均分概念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探索过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不同思维,又能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经历多次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孩子们思维层层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征服挚爱的课堂,务必记得讲道理,数学教师要力做“理聊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知理、析理、明理、说理,打造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为提升学科素养“搭桥铺路”。要以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感悟数学之“理”,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灵动、生长的,追寻简约而灵动的高效课堂,数学学习也因此变得简单轻松。让我们的课堂慢下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不怕错误的生成,勇于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把课堂上成放大、辨析、说理、深刻,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只要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想“讲”道理,会“讲”道理,“讲”清道理,深度“说”理,朴素的课也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章莉.走向深度学习的“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0).
  [2]杜建军.“讲理”:让数学学习深度发生[J].小学教学研究,2018(25).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4]吴忠良,赵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作者简介:陈萍萍,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7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