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历史教材中的“边角料”要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认识“边角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开发其潜在的课程资源,能促进教师提高宏观认识,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理清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材;“边角料”;效益
  高中历史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增减上,更加表现为理念的更新。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材中除了正文外,还增加了历史插图、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历史纵横等包含丰富历史知识的小卡片。由于这些小卡片一般都位于教材中的边边角角,我们不妨形象地把它们称为“边角料”。遗憾的是这些“边角料”并没有引起众多历史教师的足够重视,“边角料”成了没用的“下脚料”,被人所抛弃。重新认识这些“下脚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开发其潜在的课程资源,不但能促进教师提高宏观认识、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理清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谈谈如何开发“边角料”的课程资源,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 研究背景
  目前新高考改革之下,浙江省高考不再以传统的文综和理综来区分所考学科,而是代之以选考这种新形式。而历史的选考与之前的高考比较来说,难度降低,但是考的角度要更细,更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连带着书中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插图”等,都成了重要的考试内容,而教师往往按照习惯,比较注重的是教材的正文以及材料题出现的史料。目前所看到的研究中,对教材中出现的地图、插图等较多,比如吴立平: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之浅析;汪瀛:对历史地图的理解与阐释等。但是对“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的重视还不够,故本文着重对“知识链接”“资料卡片”“插图”等资料搜集起来,具体来分析他们的重要性,以此在教育教学中能够重视起来,加强这一块知识点的讲解和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 “边角料”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边角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热爱历史学科,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更有效。但是在现实中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来问:老师,怎么样学历史啊,怎么记住历史事件啊。或者经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我今天背了,到明天就忘了;备好了这一课,另一课又记不住了,历史太难学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愈来愈害怕上历史课了。
  我们不妨从“边角料”下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边角料”隐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挖掘“边角料”,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来补充说明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能利用教材内容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使它们之间相互印证,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般一课内容,教材大概用四至五页的篇幅来讲述,语言非常精练,一些知识点就没有在正文中提到,而是在这些“边角料”中出现了。它所展现出来的,往往比教材正文更生动易懂,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師在备课中就要时刻注意教材中的“边角料”,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给学生,以此来取得教学效益。
  比如选修4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人教版)第14页的历史纵横,把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的细节描述得非常生动详尽,写道:“康熙帝率军亲征,采取分兵合击的战略……清军以火器为前列,攻击葛尔丹的中坚,摧毁了驼城……”,而教材中的正文只用寥寥几笔来描述康熙帝的军事谋略,这就很好地丰富了这一块的知识。教师利用历史纵横,从细节的描述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康熙帝的那种勇敢(三次亲征)、坚定、吃苦耐劳、智慧等优秀的品质,学生因此对该历史事件印象深刻,在课堂中就能记住,更不用到课下去花时间反复记忆。
  再如历史插图,它相对于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历史纵横来说,更加生动直观。就拿《清明上河图来讲》,讲到宋代商业的繁荣,就不可不用此图。而历史教材必修二讲到《古代中国的商业》(人民版)这一内容时正是用了此图的局部,教师只要稍加指点学生看图中的内容:商船的来来往往,路上人群的忙忙碌碌,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宋代商业的繁荣了。这比用大量的文字、语言去描述要形象生动并且更易让学生接受。
  不管是历史插图、历史纵横,还是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这些“边角料”都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功效,好好利用它们,学生学习历史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利用“边角料”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事件,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名词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利用“边角料”,对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帮助是很大的。在必修一《伟大的抗日争》(人民版)这一课中,就需要理解“日本的既定国策”这一知识了。第35页的资料卡片中提到的《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这一段话就描述了日本的侵略步骤,它的用意就是解释日本的既定国策是怎样的。从这个卡片中就能知道日本的既定国策的来龙去脉,从而更深入理解日本侵华的背景。
  再如必修一专题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67页的知识链接关于各民主党派成立情况,教材正文只提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各民主党派的情况没有提及,所以,通过对这个知识链接的解读,学生就能初步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各政党的情况,对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有帮助的。又如关于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组织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必修一教材就一句话带过了。而在这一课的资料卡片(必修一《辛亥革命》第51页)中就专门有一段林觉民的话来描述革命党人对武装起义的贡献,从中也理解革命党人对革命抱有的坚定信念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执着勇敢。   “边角料”可以用来作为帮助发现问题的原材料,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进一层。比如说在选修4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中的一幅插图《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如果好好利用这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然后发问:这幅图的背景是什么吗?图上三位站立的人分别是什么人?哪一位是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呢?通过对图上内容的理解,从而理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再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就能很快概括出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团结政策了。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往往比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再如必修一专题三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第55页的资料卡片(人民版)中描写五四运动的“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再由学生概括这段话的意思,从而对教材正文提到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政府以强大的压力……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结论的得出加深印象,也容易理解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的区别了。
  从这些“边角料”中,理出一些线索,能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分析“边角料”,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历史的目的。
  (三)利用“边角料”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衡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测试体现出来的。历史插图也经常在试卷中出现,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去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比如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人民版)讲到冶金工具的变革,教材中的一幅插图《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就常拿来做考题,考查对该装置功能的认识,选项会提供给学生是灌溉工具还是冶铁工具。如果没有注意过这幅插图,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该工具是用于灌溉的。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有关“边角料”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讲到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中提到中国古代的丝织品,就可以采用一道选择题:图中是长沙马王堆1号古墓出土的素纱禅衣,请问这件文物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纺织成就。给出如下选择:秦朝、汉朝、唐朝、宋朝。通过这个“边角料”就可以检测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的掌握程度。
  素纱禅衣
  除了历史插图,其他“边角料”也可以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知识链接,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第55页的知识链接中关于中共一大的,写着“会议的最后一天地點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这样如果看过知识链接,就不难理解“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诗中的“会”指的是中共一大了。利用“边角料”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教材变了,教学手段也变得更现代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等都能运用起来了。但是归根结底,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是要以教材为基础的。评价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益往往体现在学生不仅能理解和接受教科书的结论,做到“懂”,更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对相关的甚至无关的历史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边角料”这种教材中现有的资源,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达成教学标。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这些知识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掌握历史知识,完善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
  总之,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使之能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更新知识,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向着更有效益的历史课堂前进。
  参考文献:
  [1]李一允.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27).
  [2]吴立平.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之浅析[J].科学中国人,2016(27).
  [3]汪瀛.对历史地图的理解与阐释[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2(4).
  [4]尤培华.浅析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J].考试周刊,2016(80).
  [5]郑栋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
  作者简介:
  朱莉丽,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8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