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语文作文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是高考的重点,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作文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想尽良策,让学生喜欢作文,爱上作文,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既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是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验证。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分数,更要培养学生对某一问题精准而独立的看法,语文教师要借助多种作文模式,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作文思维,从而写出有感染力、有深意的文章。因此,如何提高作文的有效性成为重中之重。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占据高考卷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至今关于作文的教学还未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方面的教科书式的教材也少之甚少;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和批改作文时都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显得散而乱;教师对学生的限制有些过多,忽视了个体的存在;许多学生一遇到作文题就愁眉苦脸,面对题目无从下手,大脑一片空白,东拼西凑,写出来的东西苍白无力,言之无物。以上这些不良现象亟待扭转,如何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写作积淀,最后在高考中一举成名,成為我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二、高中作文教学方法
  (一)创新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普遍单一,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技巧的灌输,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写作兴趣,恐惧作文。新课程理念下,应注重多与学生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写作兴趣。如在课堂上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调动了学生想写作的内驱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科学引导,树立文体意识
  高中作文常用的文体为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有学生将文体混淆,形成“四不像”的作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文体意识,向学生反复强调文体的重要性,明确文体特征,比如议论文要提出观点,举例论证,陈述观点和总结;记叙文交代前因后果,写人记事要有真情实感等等,让学生铭记于心,用时才可得心应手。
  (三)积累素材,培养读写习惯
  就近几年高考作文来看,很多学生作文写得空洞,无新意。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仅靠个人天赋和人生经验给予的灵感,更多的时候依赖平时的阅读积累,读书破万卷,方可下笔如有神。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考能力,渐渐的学生会因为某种触动而主动去写,自然地表达出真情实感,而非之前被迫的虚情假意。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我有自己成功的做法,仅供大家借鉴。(1)每天课前5分钟,是学生雷打不动的自由阅读时间,有意识的让学生把阅读和语文联系在一起。(2)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如《读者》《意林》《杂文选刊》《语文报》《作文与考试》等报刊。利用自习课,我还把自己订的书籍分发给学生阅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3)写好读书笔记。俗语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做好文句的摘抄积累,不断地品味欣赏。每天坚持读书,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及时写读后感。(4)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用笔记录下真情实感,每周上交一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在班级评选“周记之星”,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5)积极推荐学生作品。最初,我从学生习作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刊登在校刊《扬帆》上,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印刷体异常的兴奋,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的作文大赛,几名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以读促写见成效。
  (四)科学指导,务必精准点评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需要良好的素材,充沛的感情,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为自己的作文加分,减少束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同时以鼓励,激发兴趣为主的作文批语,往往会带动学生的创作的热情。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批语真的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拿我个人而言,学生时代的我曾在周记中写到自己因为没考上重点高中而愧对父母时,我的语文老师给了这样的批语:何处不成材,关键在努力。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一直在激励着20年后的我,每每想起都是满满的动力。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进行科学指导,写作后细心批阅和点评,可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根据高考作文变化趋势,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创新课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以读促写,精准指导,相信经过三年的专项训练,学生们在高考中定会破茧成蝶,华丽蜕变。
  参考文献:
  [1]郭永清.浅谈如何上好高中作文课.[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8).
  [2]朱立冬.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1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