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红英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塑造;健康人格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呢?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语文教学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学科是较为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一门学科,如何创设语文教学环境呢?
  (一)语文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语文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十个手指头有长短,我们的学生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他们的生活经历、语文水平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不同,我们老师心中要做到有数,不要过于挑剔。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有厌恶、畏惧感。授课中,不能为了教学中某个不顺心的环节而大动肝火,以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已经建立起来的师生间的那份感情,而应靠我们的机智化解矛盾,缓和紧张的气氛,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进入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教师有宽容心态,学生就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思维激发。同时,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语文素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最终主要靠学科课堂教学。而语文教师面临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内容、原则、教学手段的新的认识,这需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语文教学新观念和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首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现代的教育观。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从横向、纵向切入实际生活的最精当的概括。语文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者,更是教育发展中的一座灯塔。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有现代的思想意识,又要涵泳于历史文化,成为真知的引导者。其次,语文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学观。中学语文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与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而绝不是也不应是灌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内容,还需套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讨的过程中,在以自我为主体的活动中自然地、主动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建立激励机制,学会赞美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把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与否作为评价的重中之重。课堂上如果学生连参与的勇气都没有,这“主人”的“主体”只是一纸空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举手发言,其中最大的障碍不在智力因素,而在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害怕说错,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们的嘲笑,没有足够的勇气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这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不但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一种缺乏自信、不善表达沟通的性格。这些性格特征又将成为他们成功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当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凸显,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对他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上进心。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可以是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的激励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控上,引导学生把眼前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不断地努力,永不自满,积极向上。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自信、我一定行!”我把这几个字写在鲜红的纸上,张贴在教室里,作为班训之一,让学生认识到自信能将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同时,我建立起一种种激励机制,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对于敢发言的同学,不管他的观点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你想象力很丰富”“你真聪明”这样的赞美,会像一道温暖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田。
  二、 借助语文课本所渲染的教学情景来激励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文化意义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课本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利用教材所描绘的文字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比如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历史的文章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利用教材中描写至亲至爱的篇章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利用与大自然、环保相关的文字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责任……,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背影》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用心良苦,从而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怜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情感、《老王》中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杨绛一家珍贵的友谊,《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 作文如做人,在作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丰富心灵的泽润培育、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情感的真实展现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并贯穿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作文获得生命。因此,情感的极大丰盈,心灵的培育和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灵的诚挚呼唤,才会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也就不会为作文而犯愁。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的形式来表达出自己感情。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应该说在作文中,学生真实袒露情感,深刻体察人生世相,充分展示个性写作和自由作文,必将闪耀出作文生命的光辉。作为教师,应珍视这种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可贵的真实感情、真实心灵。因为这种真实心灵一旦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是对我们老师极大的信赖。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人格的完善。作文教学应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渐次完美,以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如我们在写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时,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关爱,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给予他人多少关爱;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都只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性格。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渐渐地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四、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语文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我们学校每年的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进行《我心中的好老师》演讲比赛,学生为了写好相演讲稿,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对老师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带七、八年级的同学学生參加社会实践活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每个学期和学校附近的乡贤一起举行有益的活动:让村里学有所成的青年给学生讲他们的励志故事,请专家开展书法讲座,现场指导书法练习等等,因为在这过程中他不但学习了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了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当今社会,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增强学生健康教育意识,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机制的渗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健康发展,理应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版).
  作者简介:
  李红英,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大吴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