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自主展评课堂 构建多元对话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21世紀的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而我们的中国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如果学生一天80%的时间又是在“被动”和“困苦”中度过的,试想学生能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吗?
   传统课堂中,教师教学设计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授课时快节奏,大容量。学生边听边记,老师讲完了,学生真的全部听懂了吗?教师考虑更多的是自己怎么教忽视学生怎么学。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应该跳出那种“知识为重,分数为上”的终极目标,应该转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自主展评”式生态课堂(下简称“展评课堂”)模式。旨在让语文课堂成为遵循成长规律、释放人的天性、变等待为主动、变努力学为聪明学的场所,让学生在学习中焕发出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自主展评”式语文生态课堂“三步走法”
   “自主展评”式语文生态课堂即在老师的引领之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展示和相互评价,激发学生天生具有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保持求知欲,并让这种求知欲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延续和自然流淌。如何构建“自主展评”式语文生态课堂?应该包括前端学习、展示评价、拓展延伸这“三步法”。
   “前端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师主导下学生以语文导学案的方式进行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初步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中的“展”是展出语文前端学习或语文课堂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评”就是师生或生生对展示评点、质疑,在展评中实现知识建构,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阶段。“拓展延伸”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发出的一系列知识的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主要包括知识面的拓展;问题的延伸和升华;补救训练三个层面。从而形成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展评课堂中是客体,学生才是展评课堂的主体, 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情,真正去把玩和创造有品质的语言。
   二、自主展评课堂下学生多元对话的可能
   语文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行为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表达,而这种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在这双向互动中展开思与思的差异触碰,心与心的相互接纳,情与情的互补交融,并由此共同营造出一种轻松对话教学氛围。展评课堂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对话,强调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展评活动,让学生亲历实实在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通过对话去建构其认知,即不断地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在《甜甜的泥土》教学中,学生在展评课堂中对展示和点评“王小亮的妈妈”形象的理解:
   学生1:从第6段“跌跌撞撞”“扑”“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读到了一个“神经质”的母亲。第10段还有“目光呆滞”“低声喃喃”“无力地垂下脑袋”,这里的王小亮母亲除了刚才的疯狂动作外,还表现出比较像呆呆傻傻的神情。
   学生2:有了不同的看法,王小亮的妈妈在外人看来,她的行为举止的确有些“神经质”,但这是都是表象,在文章第2段,“宛如一座雪雕”说明王小亮的妈妈来到校门口已经很长时间了,身上落满了雪花,为了什么呀,仅仅是为了给过生日的儿子送上几块糖,这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妈妈。第10节中王小亮的妈妈“从大襟棉袄里,掏出一包包裹得很紧、还带着体温的糖”,这糖是被她深深地藏在衣服里,带着的不仅是体温,还有妈妈对儿子的爱。
   学生3:回到刚才第6段“跌跌撞撞”“扑”“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感觉作者的写作用意不是体现王小亮妈妈吗的“神经质”,这是她在长时间等儿子没有等到,而门卫老大爷又要锁门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映,因为门一锁,她就再也不能见到她日夜思念的儿子了,这异乎常人的动作背后是一个离异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位学生对“王小亮的妈妈”形象有着不同理解,学生1立足于文本的文字表达,他多从文字本身的字面意思去捕捉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从门卫老大爷角度看待人物。这就形成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对话,特别是学生能利用文中人物来评价文中人物,尽管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够全面,但这一点思维方式还是值得肯定。学生2不仅从文字本身出发,还能从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较为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学生3对“跌跌撞撞”“扑”的理解正好是对学生1的有效补充,提升学生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他们的互为补充,不仅形成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还形成了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的多元对话。如果教师再适时总结,就能形成有效的师生对话。因此,语文老师只有切实把握学思维的“切入点”,就能正直体现出展评课堂的多元对话。
   三、自主展评课堂下教师有效点拨的可能
   “自主展评”式生态课堂实施多元对话式教学,也要防止“过头了”,不要因为对话了,学生自主学习了,便忽视了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激励的作用,把课堂完完全全交给学生,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或“互说”。“自主展评”式语文生态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在《春》教学中,出示了郁达夫评价过朱自清的散文的一句话:“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如果学生仅仅理解为这是郁达夫对朱自清散文的高度评价,然后就无话可说,这样的对话几乎是无效的,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到底是什么?那《春》这篇散文又是如何体现这种“诗意”的呢?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介入和引导。
   教师做第一次的引导:那“诗”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诗有一定的形式,要分行,句子都比较的短。诗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有的句子要押韵。诗一般都是用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果说《春》一首诗的话,它更像一首现代诗,表达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教师做第二次的引導:那我们看看能不能在《春》中找到那“一首诗”?教师示例:(ppt出示文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教师:作如下改动,它是诗吗?
   春雨(一)
   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
   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 绿得发亮
   小草儿 青得逼你的眼
   学生:它有了诗的形式,是一行行的。节奏感比较的强,也有了一定意境。这首诗基本上就是把散文的原句分行写的。这样看来还真的能理解郁达夫评价朱自清散文贮满诗意的那句话了。
   教师做第三次的引导:看下面这首诗呢?
  春雨(二)
   雨丝蘸着风儿
   淅淅沥沥
   滴落在松软的泥土上
   地里的农民
   披着蓑 戴着笠
   和着清脆的雨滴
   把犁耕的声音唱响
   听 每一寸泥土里
   都有无数的生命在拔节
   听 每一寸泥土里
   都有新的希望在歌唱
   学生:比刚才那首更有诗意,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有了写诗人的自己的思考和想像,特别是对春雨的刻画,让人感觉到淅淅沥沥的春雨声如在耳畔。“生命在拔节”“希望在歌唱”把春雨的作用融入了诗歌,这样意境更浓了。
   这一环节教师的三次引导就让学生关注到散文的语言的确是可以向诗意化语言转换的,不仅在旧知识与新的知识之间就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多元对话的支架。还加深了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生活的对话。也让学生心中留存一份诗意的文字,留存一份诗意的生活。展评课堂能让学生有最高效的多元对话体悟,不是说教,也不是浏览,而是在于教师实实在在的引导。
   “自主展评”式语文生态课堂以开放、思辨的特征构建了多元对话的平台,关注学生的个性、灵性与多样性。当然也不能把教师抛弃在一边,忽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如果那样,本质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多元对话的生态自主展评课堂。由此可见,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好,用“展”与“评”促进各种声音之间和谐共振,把多元对话视作课堂的核心要素,才能凸显“自主展评”式生态课堂的优势。
   参考文献:
   [1]Linda 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2]范建华等.走向成功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实践生成[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刘向东.“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J].江苏教育,2016(10).
  田耳凤,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3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