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幼儿园“农味”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自然是儿童成长的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要着力关注生活这本大教材,引导教师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近几年来,我园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基于本地乡土资源的“农味”主题教育活动。本文从我园如何进行“农村自然材料资源库的建立、农味主题环境创设、农味主题区域打造、农味主题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农味”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思考。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农味”主题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有效的选择和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乡土资源是促进儿童学习的天然素材,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园地处偏僻,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这里是有名的“西瓜之乡”,境内有连片翠竹3万亩、横山、云台山两大山脉,有着大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农田,构成以茶山、竹海、湖泊、农作物为主体的自然风光,它们都是丰富的可挖掘的教育资源。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便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做出彰显我园园所特色的“农味”主题活动,使主题教育课程与农村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我们的园本课程更加贴近我园幼儿的生活,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 “农味”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
  (一)家校互动,共同收集乡土资源,建立幼儿园资源库
  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便召开了全园教职工大会和家长会,发动全园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搜集自然材料,在之后的各期家长会上,我们通过多种案例解读向家长们传递《指南》精神,介绍我园乡土资源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方案及阶段进展情况,并在各班级门口设置了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收集站点,每天入园和离园时都有家长和幼儿将材料放入站点的分类框里。各班级定期在家园联系栏里向家长们介绍班级的主题活动进程情况,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认同。虽然收集了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但不是所有收集来的自然材料都能为我所用。为此,我们摒弃了一些不适宜的农村自然材料,取可利用的自然材料,经过反复整理、筛选,我园建立了具体可操作的电子资源库和文本资源册,文本资源册共分七部分:茎类、秸秆类、贝壳类、沙、土、石头类、叶类。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便捷条件。
  (二)巧用乡土资源,创设本土化的“农味”主题活动环境
  《指南》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幼儿能从环境中汲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认知中。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根据《指南》精神,尝试结合我园周边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农村自然材料,如:稻草、竹子、麦穗、树枝、种子、瓜果、贝壳、石头、松果等等。师幼大胆尝试,动手制作各种主题环境。如用松球串染成了“美丽的帘子”,用竹筒、竹片画“京剧脸谱”,用稻草球做“西瓜球”吊饰悬挂在大厅走廊里;用各类种子制作成生动形象的“种子贴画”;用树叶、贝壳、木块和野草分别制作成了“树叶剪贴画”“贝壳画”“木制品组合画”。部分幼儿家长擅长编制草制品、竹制品,于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收集、制作并布置环境,在家长的配合下,我们把每个班级收集的各类农家物件又布置成了“农家长廊”等环境。幼儿园每一處环境中都可以看到农村自然材料的踪影,到处都可以呼吸到农家的气息。
  主题墙呈现的是主题活动的预设和生成情况,它是我们实施主题课程、展示幼儿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在主题墙布置与展示的过程中,它不仅能产生“师幼互动”,更能产生“幼幼互动”和“家园互动”,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各种互动中获得更好的能力发展。我们根据主题课程的进展情况设置主题墙,展现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发展过程。如:我们将孩子们收集来的竹子进行装饰,用来分割主题墙框架和板块内容,通过幼儿与老师们的巧手拼搭,一个富有农味特色的主题墙框架形象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随着课程内容的开展,再将孩子们的主题活动材料和作品填充进去,一个颇具农味气息的主题墙就呈现出来了。可以看出,环境是需要通过材料来呈现的,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营造本土化的“农味”主题环境,使班级特色更加明显。
  (三)活用乡土资源,打造本土化的“农味”主题区域环境
  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们深入挖掘能为我们课程所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幼儿开展区域游戏做前期的经验准备。教师带领幼儿实地参观了石塘竹海、西瓜大棚、草莓基地等,引导幼儿用双手摸一摸田里的各种农作物;用嘴巴尝一尝远近闻名的横溪小兰西瓜;用眼睛欣赏连片的万亩竹林;用耳朵听一听夏天热闹的蛙鸣蝉叫;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家乡的美丽。
  我们将乡土资源也渗入到班级的区域环境设置上,并有针对性地创设了表演区(西瓜T台秀)、角色区(竹海人家)、美工区(稻草梦工坊)、生活区(溪溪厨房)、益智区(溪溪乐园)、建构区(溪溪建筑队)等,各种接地气的区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味十足。
  “稻草梦工坊”中,我们根据幼儿的意愿设置了稻草编织区、稻草扎艺区、稻草染色区、草绳创意区等,孩子们自主选择区域,开展活动;“溪溪厨房”根据操作流程分成洗、切、配菜、烧煮四大区域,在这里孩子们分工合作,最后一起完成农产品的加工过程,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西瓜T台秀”是源于我们远近闻名的横溪西瓜设置而成的区域游戏,孩子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西瓜造型,有黄瓤西瓜、有红瓤西瓜,还有造型各异的西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他们将西瓜形象设计成了各式各样的表演服,并在六一文艺汇演中向大家呈现了一场亲子西瓜舞台秀的视觉盛宴。
  角色区的“竹海人家”是教师根据本土资源中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打造而成,将之再现于幼儿的游戏中。幼儿们对石塘竹海的景区文化很熟悉、印象很深,也十分喜欢玩这个游戏。幼儿们开设竹海农家乐、竹笋摊、鱼摊、水果摊、烧烤摊、杂货铺、竹海照相馆等游戏内容。游戏中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游戏情节的生动再现,既源于幼儿生活,又高于幼儿生活,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个灵活生动、“农味”十足的游戏氛围。   (四)善用乡土资源,建设本土化的“农味”主题活动课程
  建设“农味”主题活动课程的过程就是对本土文化进行选择、重组、改造和传递的过程,所以对本土文化的传递就需要教师提取有价值的本土元素。我园从园级到年级组分别成立了课程审议小组,学期前,园级课程审议小组会对三个年级组的课程进行整体的宏观审议,学期中,每个年级组教师每周会集中对下一周的课程进行细致的二次课程审议,最后生成我园幼儿感兴趣并能接受的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幼儿了解本土文化,从而生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农味”主题活动课程。
  我园园所附近便是大片的西瓜和草莓种植基地,前期的课程预设中,教师们就群策群力初步生成了以“西瓜”和“草莓”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并和将之融入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六一”亲子游园活动中去。三月我们组织了幼儿“摘草莓,乐分享”活动,体验采摘的乐趣,并把摘回来的草莓与全园的小朋友分享。五月,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就是“西瓜节”,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园对面的西瓜种植基地,请横溪“西瓜大王”于行阳为幼儿讲解西瓜种植知识,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西瓜的知识经验。主题课程的开展情况,经过总结与反思,我们综合生成了比较成熟的“西瓜”“草莓”“水稻”“柿子”“桂花树”“竹子”等主题课程集。以“西瓜”主题为例,如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西瓜”、健康活动“美味西瓜”、美术活动“画西瓜”等。中班:美术活动“剪西瓜”、体育活动“小猴运西瓜”等。大班:科学活动“西瓜生长记”、社会活动“我们的西瓜节”、韵律活动“瓜娃乐”等。六一文艺汇演中,我们以西瓜为主题创编了舞蹈《胖娃搬西瓜》获得了横溪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老师们还带领幼儿将各个主题活动做成了课程故事。乡土资源在我们的“农味”主题课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二、 对于开展“农味”主题活动的思考
  实践证明,当课程内容取源于幼儿的生活,当主题活动内容为幼儿所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探索欲望,更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但幼儿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乡土资源随处都是,如何科学选择能为幼儿所用的资源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审视这些乡土资源的价值是否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挖掘出对幼儿真正有用的资源。在“农味”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本地的乡土文化,再让这种认识在幼儿的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将家乡文化耕植于每一个幼儿的內心深处。
  但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将主题线索与主题脉络紧密结合呢?这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在疑惑的问题,它说明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难点。因此,我园将提升教师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定位下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方向。
  综上所述,通过这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我园幼儿既享受到“农味”主题活动的乐趣,又对本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萌发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A].2012.
  [2]胡春梅.幼儿园乡土化主题活动的开展与思考[J].幼教与成才研究,2017.
  [3]张万兴,方芳.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杨莹莹,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8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