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纸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开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纸博物馆主题活动,旨在通过收集、调查、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探究纸的由来、纸的种类、纸的制作方法、纸的艺术以及纸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感知、体验、操作中发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纸博物馆主题活动前,年级组教师围绕“纸”的话题进行商讨,提出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绘制成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只是对与纸相关知识的梳理、概括,目的是帮助教师理清主题活动线索。接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价值筛选,保留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实施时再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最后,向幼儿收集有关纸的问题,了解幼儿对纸的已有经验,并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复议主题活动线索,形成具体的活动脉络。比如,幼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软有的纸硬?”“纸的名字为什么不一样?”“纸是什么做的?”……教师对幼儿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归类,并用柱状图加以呈现,发现幼儿对纸的特性、纸的种类、纸的由来的关注度较高。于是,“纸有多少种”“纸从哪里来”“纸有什么用”“怎样爱惜纸”这四个方面成为我们开展纸博物馆主题活动的重点。
  一、纸有多少种
  纸在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很多时候都离不开纸。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才有各种各样的纸。除了生活中常用的餐巾纸、打印纸外,还有哪些纸呢?这些纸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特别之处?纸究竟有多少种?于是,寻找纸的行动开始了。
  1.纸的收集
  幼儿首先在幼儿园里寻找纸,发现活动室门口悬挂的作品是纸的,门上贴的“福”字、春联是纸的,喜欢看的图书是纸的,装蜡笔的盒子是纸的……原来纸无处不在。接着,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纸,既有常见的餐巾纸、打印纸、糖纸,也有面膜纸、纸币、复写纸、锡箔纸等特殊的纸。幼儿在家里、幼儿园里有意识地观察发现、收集交流,知道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名称。一名幼儿从丽江旅行归来,带回了一种特别的纸,它看起来比平常的纸厚,摸上去皱皱的,隐约能看见花瓣夹杂在中间,闻起来还有一股特别的味道,大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研究起来。原来它叫东巴纸,产于云南丽江,是用荛花制作而成的,因为这种植物有微毒,所以纸张可以不被虫蛀而保存很久。探秘东巴纸后,幼儿对纸的种类产生了好奇。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纸的多样性,教师带领幼儿参观了幼儿园的资料室,这里就像一个“纸仓库”,他们将找到的各种纸剪下一小片,贴在自己的调查表中,带回活动室交流展示,其中有大家熟悉的色卡纸、铅画纸、瓦楞纸等,也有不太熟悉的蜡光纸、海绵纸、雾面纸等。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丰富了对纸的种类的了解。
  2.纸的分类
  幼儿收集纸的热情持续高涨,每天都会有幼儿带来不同的纸与大家交流探讨。他们将纸放入自己的收集筐,纸张越来越多了。为了方便大家认识和使用,幼儿觉得有必要给纸分类。有的说按纸的颜色分,有的说按纸的软硬分,有的说按纸的气味分……于是,教师将“纸的分类”活动放在科学区角中,让每个幼儿都有验证自己分类方法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大家逐渐明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只要便于拿放和使用即可。
  3.纸的展示
  幼儿收集来的纸张持续增多,尤其是大纸张已无处安放。经过商讨,幼儿决定把纸投放到班级博物展示区,将大纸张卷成圆柱状竖立在地上或展平挂在衣架上,便于幼儿近距离地观察或用手触摸,感知纸的厚薄、软硬、凹凸、平皱等特点,了解纸的多样性。幼儿还在全园范围内倡议发起了“纸的收集行动”,请每人收集一张“特殊的纸”,并请家长记录这张纸的基本信息(名称、特点、用途)。这次大规模的收集活动不仅让幼儿对纸的种类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全园幼儿对纸的兴趣。教师把全园收集来的“特殊的纸”全部挂在一棵“树”上,大家称之为“纸树”,这棵“纸树”现在展示在园级纸博物馆。除此之外,由南京博物院赠给幼儿园的各种珍稀纸样也集中展示在园级纸博物馆的墙上,供幼儿通过不同形式从多方面来认识纸的种类。
  二、纸从哪里来
  纸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这方面的已有经验是什么?第一次讨论时,孩子们是这样说的:“从商店买的。”“从打印机里出来的,電脑上一按,纸就出来了。”本着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的原则,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验证。首先,带领幼儿来到商店实地勘察,发现商店里卖的都是成品纸,无法展现纸是如何造出来的。接着,带领幼儿一起用打印机操作,结果证明打印机里出来的纸是原先“吃”进去再“吐”出来的,并不是打印机造出来的。那纸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名幼儿说:“可能是用树叶和花瓣做的,因为我看到东巴纸里面有树叶和花瓣。”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更有幼儿提议自己来造纸。
  1.班级造纸实验
  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的创造,在班里开展了第一次造纸实验。幼儿首先按照自己的猜测收集了树皮、树叶、花瓣、鸡蛋壳、石头、竹子、贝壳等他们认为能造出纸的原材料,尝试造纸。有的幼儿直接在石头和贝壳上绘画、写字,他们认为能书写的就是纸。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我们在地上、布上画过画,难道它们也是纸吗?”幼儿这才意识到能写和画的并不一定是纸。有些幼儿则将树叶、花瓣、鸡蛋壳等材料铺平、排列、组合,用胶带把它们粘合成“纸”,他们发现自己造出的“纸”与现实中的纸差异甚大,这些“纸”又重又厚,表面还凹凸不平,他们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产生了怀疑。虽然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孩子们却收获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造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走进南京博物院
  纸究竟是用什么制造而成的?是怎么制造而成的?这一系列的疑惑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也推动了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了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造纸工艺,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幼儿走进南京博物院的造纸工艺坊进行参观和体验。在观看阿姨造纸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很多疑问:“大水池中像棉絮的东西是什么?”“阿姨为什么用一个铁网在池子里来回晃?”“为什么湿湿的纸放到墙上就立刻干了?”通过阿姨的讲解,幼儿这才明白:大水池名叫造浆池,里面盛有水和纸浆;铁网名叫抄纸网,用抄纸网在造浆池中来回抄纸浆,直到纸浆平铺在网面上,才能造出一张纸;将抄好的纸轻轻揭下并保持完整,放在火墙上迅速烘干,纸就制成了。除此之外,幼儿还亲眼看到了纸浆的原材料是树皮、芦苇、三桠皮、竹子、龙须草等植物。这次南京博物院之行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经验,感受到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走进园级纸博物馆
  参观南京博物院后,幼儿对古代造纸工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自操作。于是,教师利用园级博物馆中的纸博物馆,让幼儿定期进入造纸工坊造纸。教师则及时记录幼儿的造纸流程,引导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比如,在学习“抄纸”和“揭纸”时,幼儿发现了两个问题:(1)抄纸网有两个面,应该使用哪一面?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抄纸网的两个面,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并提出猜想,然后在抄纸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在班里分享自己使用抄纸网两个面的心得体会,得出结论:两个面都能使用。(2)揭纸时为什么有的纸不容易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与纸的干湿度有关。经过反复操作实验,他们总结出纸干燥时更容易揭。幼儿就是在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经验的。
  三、纸有什么用
  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纸的用途,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今天你用纸了吗”的调查活动发现生活离不开纸,幼儿也正是在用纸做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纸的特性和用途的。
  1.今天你用纸了吗
  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每天在幼儿园可能会用到哪些纸,他们罗列出了六种纸: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打印纸、宣纸、铅画纸,并分别将六种不同颜色的纸作为统计用纸,张贴在活动室墙面1.2米以下的位置,以方便幼儿及时根据自己在园一天的用纸情况对应盖章。比如,今天用了一张报纸,就在黄色纸的表格中盖一个章。一天下来,教师和幼儿共同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报纸用了两张,餐巾纸用了20张……宣纸和铅画纸各用了一张。是不是每天的用纸情况都一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幼儿第二天再次调查统计,结果发现铅画纸用了23张,明显比前一天多,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经过回顾、对比,发现第一天只有一名幼儿在美工区绘画,所以用了一张铅画纸;第二天开展了集体美术活动,每个幼儿都参与了绘画,所以铅画纸的用量骤增。通过调查,幼儿不仅了解到纸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如流鼻涕要用餐巾纸、上厕所要用衛生纸、绘画要用铅画纸等,还了解到每天的用纸量与人们的生活内容、活动安排息息相关。
  2.谁的纸条长
  在一次剪纸活动中,一名幼儿剪出了一根长长的纸条,高兴地在集体中展示,于是,“看谁能剪出长长的纸条”的探究活动应运而生。本着节约和公平的原则,每个幼儿都用一张同等大小的长方形报纸来尝试。很快,这个活动成了班级最热门的区域活动,每天都会有幼儿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剪出尽可能长的纸条。为了便于幼儿观察和探究,教师用一面墙进行集中展示,幼儿将每次剪出的纸条挂在自己的名字标记下。每次他们看到自己剪出的纸条超过了之前的长度都兴奋不已,立刻换上最新的“成果”。幼儿不仅跟自己比,还跟别人比,挑战班上最长纸条。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挑战欲望,更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活动中,幼儿不断进步:刚开始,幼儿沿边直线剪,发现沿长边剪比沿短边剪的纸条要长;接着,幼儿研究出了用“拐弯剪”的方法剪出“L”形纸条,发现纸条变长了;最后,同伴相互模仿学习,从“拐弯剪”中得到启发,探索出了“螺旋剪”的方法,使一张长方形纸变成了一根长长的纸条。
  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幼儿总结经验、自我尝试,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一位爸爸看到孩子在家中剪长长的纸条后,也投入其中,展开了亲子比赛。这个孩子开始思考:同样都是“螺旋剪”,为什么爸爸剪出的纸条比我的长呢?通过对比发现,爸爸剪出的纸条特别细,这样纸条就会更长。这个孩子将此方法带回班级分享,大家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经验。
  3.看谁跑得快
  在一些与纸有关的探索游戏中,幼儿还发现纸遇水后会掉色、容易烂,于是他们对纸的吸水性展开了深入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纸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纸,剪成宽窄、长短相同的纸条,挂在同一高度放入蓝色水中进行观察、记录、比较。纸条碰到蓝色水后,会留下明显的蓝色水迹。教师将这个实验活动命名为“看谁跑得快”,放在班级科学区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操作,每次选择几种纸条进行实验,如果某张纸条上的蓝色水迹位置较高,则说明该纸的吸水性较强,最后在记录表中相应纸样的上方贴一颗五角星标记。通过实验记录,幼儿直观地发现宣纸、餐巾纸的吸水性较强,由此得出越软的纸吸水性越强的结论。幼儿还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趣味运动会中,设计了“纸巾运水”的游戏。幼儿分成两队同时从起点出发,用纸巾将同样容量的水运到终点,距离为10米。最后,检测两队的水量,多者为胜。
  就这样,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实际操作、参与挑战来感知纸的特性和用途,积累感性经验,这些正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途径。
  四、怎样爱惜纸
  在了解造纸工艺后,幼儿知道了造纸的原材料是树木等植物,可这些原材料是如何变成纸浆的呢?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我们找来相关视频让幼儿欣赏。幼儿了解到造纸工人将树皮、竹子等制作成纸浆需要经历砍伐、蒸煮等繁复的过程,纸浆制成后还需要抄纸、铺平、烘干等多道工序。“一张纸是多么来之不易呀,我们要好好爱惜。”幼儿由衷地发出感叹。纸的探究活动触发了幼儿爱惜纸的情感,节约意识也由此萌发。“如何节约用纸”成了新的热议话题。经过讨论,幼儿分享了许多节约用纸的好方法。比如,铅画纸正面用过后反面还可以用;用抽纸时每次只抽一张,等等。教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除了纸,用纸做的用品也要爱惜。
  1.爱惜图书
  图书是幼儿最常见和常用的纸制品。参观南京博物院时,幼儿静心欣赏过古书修复的精湛工艺,博物馆科技人员经过消毒、脱酸、烘干等步骤,将由于使用不当、保存不善而破损、泛黄的书加以修复,让大家有幸再次阅读到了古代的书籍。回到幼儿园后,幼儿纷纷回顾自己的阅读行为,认真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爱惜图书,并经过集体商量形成了“读书约定”:轻拿轻放、一页一页翻阅、阅读完后送回原处。这种意识和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幼儿在这种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废纸利用
  “爷爷天天看报纸,家里堆了很多,看过的报纸能做什么呢?”一名幼儿提出了疑问。于是,大家调动原有经验,想出了很多废旧报纸再利用的方法。有的说可以搓成纸团玩扔纸球游戏,有的说可以折纸飞机比谁飞得远,等等。教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以用废纸做纸浆塑形,变成漂亮的艺术品。”幼儿不知道什么是纸浆塑形,于是,教师提供图片让幼儿欣赏纸浆塑形的手工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惊叹于废纸能做出这么漂亮的艺术品,都跃跃欲试。通过学习和初步尝试,幼儿基本掌握了纸浆塑形的流程,从开始的观察模仿到后来的想象创造,幼儿的纸浆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通过类似的活动,幼儿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纸制品和废纸都可以成为再生纸继续利用,幼儿节约用纸的意识日益增强。
  纸博物馆主题活动不仅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纸,了解纸的由来和特性,还进一步获得了纸制品、废纸再利用等相关信息。幼儿将有关纸的认知经验相互关联、整合,在教师的支持下形成了新经验。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获得了口语表达、动手操作、想象创造、协同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8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