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涉及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环境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政策制度,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课题组从更新优化教学内容、综合应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考核方式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在两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施了课程教学改革。在优化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案例式、参与式、互动式、翻转式的教学方法和平终结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逆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了学生创新意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3-0159-03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民的重视,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截至2018年6月,我国有43所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环境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是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环境政策、法规制度以及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环境管理等专业知识,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肩负着培养学生环境规划与管理创新能力和基本素养的使命。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如何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综合应用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等,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创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并在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
一、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加工以及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综合加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类、技能类、态度类。本文所讲的教学内容更新优化涉及知识类、技能类两方面。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应用性较强,其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国现阶段的重大环境政策和环保战略。因此,教案设计需密切关注最新的环境热点,并将具体的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案例设计到课程教学内容中[1]。一是围绕国家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环保战略、技术方法、政策制度的前沿导向,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并更新优化教学内容,科学高效的组织课程教学。通过精选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组织编排好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好各章节内容与基础知识点的组织和整合,有机衔接好课程整体性与各章节基础知识;注重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熱点问题相结合,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课程的前沿规划技术、管理方法的发展动向,及时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政策、新制度等最新的发展成果(如环境税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知识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将课程组教师承接或参与咨询的环境规划项目(如城市环境规划、产业生态规划、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等)和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政策项目(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项目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等)的最新成果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综合应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统一,即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授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行为方式的总称。为了实现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地创新课程教学手段,不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采取案例式、参与式、互动式(含启发式和讨论式)、翻转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参与环境规划咨询项目的探究性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案例式教学近年来日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案例式教学具有体验性、启发性和实践性[1]。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通过采用多样化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多途径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一是课外思考,即在学完环境规划与管理某一篇章的知识后,给定学生相关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素材,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外思考,分组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二是课内讨论,即在学生通过课外思考分组写好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各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讲解分析,即通过课内讲授并分析学生课外思考的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案例,巩固环境规划的程序与方法,理解环境管理的制度规定。在课内分析时,要根据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通过案例教学,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实证精神[3],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程教学。一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对简单的章节内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今后工作岗位可能用上的教学内容(如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等),让学生分组学习,针对布置的教学内容,查找专业资料、制作课件,在上台讲课前需通过任课老师审查,由一人负责上讲台讲课,结束后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向这个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相互讨论交流。教师最后点评,肯定学生的长处和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二是让学生分组间接参加环境规划或生态规划项目,不同的组参与规划研制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座谈访谈、规划编写、图件制作、答辩汇报等某个环节。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牢牢加深学生对相关规划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解决课堂理论教学的抽象性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操练实践经历。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与交流,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4]。互动式教学经常与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穿插渗透在一起。一是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探究等多种途径,运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与学生互动交流,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形成“我要学”的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二是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给学生一句赞许和鼓励的话语、一个默许和肯定的眼神、一次加分和补救的机会, 创设健康良好的教學环境,让学生愿意开口、积极回答问题,激发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三是选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性强的内容作为互动内容, 从多角度、各层次互动提问,如自己所在城市与农村的环境问题怎样,如何进行城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如何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等。通过这些综合问题的互动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翻转式教学一般来说是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内容和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5]。一是课外时间,主要是学生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认真学习原有的课堂教学视频或PPT等,分组准备好5分钟的学习汇报PPT,考查学生课外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时间的一半交给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和总结汇报,另一半时间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同时对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方式灵活化
除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在课外增加了实践专题训练内容,强化课程专业知识的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外完成环境规划或生态规划或环境管理等领域的专题作业,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形成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结合课程组老师的咨询服务类项目和国家新的环境政策制度,在课堂上布置环境规划或生态规划或环境管理专题训练作业,要求学生综合应用课程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查找辅助资料,并结合国家环境规划技术、环境管理政策与法规,寻求专题作业答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相互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专题训练作业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二是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环保科技创新思维训练实践,布置与该课程相关的科技创新思维训练专项课题,让学生参与课程组老师的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咨询服务类项目的探究性学习,重视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创新课程教学手段,灵活运用网络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师生课内课外互动。一是课堂互动时针对一些有趣味的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手机上网查找答案,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上课一味玩手机而不听讲,让学生有一段时间接触手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需求,又实现了课程教学目的;二是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APP联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浏览学习,如国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教材、案例、习题等,遇到问题可自己查找资料解决,或在平台上提问,学生教师一起解答。
三、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课程考核时既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否运用所学课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6]。因此需要改革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固定的考核模式,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占50%)与期末终结性考核(占50%)并重的考核方式,代替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期终考试)成绩为主(占70%)、平时成绩为辅(占30%)的考核方式,避免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一次定优劣的弊病。课程总体考核设计思路为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评价相结合方式,以课程专业知识笔试为主(占50%),同时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针对其今后工作中可能应用到的知识点或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占20%),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同时开展形成性评价,根据课内答问和案例讨论(占15%)以及课外专题训练作业(占15%)等情况综合评价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要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平时出勤率、互动讲课主动性、案例分析参与度、课堂讨论与答问、课程论文水平、课外专题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各项平时记录,按照事先制定的相应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课程期终考试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创新创业改革要求出好A、B两套试卷,由系院两级抽取试卷进行考试,考后依据相应试卷的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由任课教师对试卷进行评阅给分评定成绩。通过改革完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结合专业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两种途径了解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适宜度:一是通过课后交流或布置任务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优点、存在问题和建议,以便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了解、理解、掌握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专业知识;二是利用课堂或课间将自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学生交流,学生围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进行广泛、充分的交流,达到会学和善教的融洽和谐。总之,我们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平终结合的考核方式改革,逆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证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邵留,李娟英,彭自然等.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82-83.
[2] 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211,209.
[3] 张勇,赵雯,王东宇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29-131.
[4] 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09(3):187-190.
[5] 王攀,邱银权,任连海.翻转课堂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6(21): 188,182.
[6] 刘佳娉.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通用管理课程设计基本思路[J].中外企业家,2016(28):218-219.
[责任编辑:刘凤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7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