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万众创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有力新手段,它是适应当前新形势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深化本科生创新教育管理改革和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将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意义着手,提出基于导师制的创新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目标,然后详细阐述实现该教育体现结构的措施和实现方法,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与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导师制;创新教育;体系研究;实践
  一、研究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创新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推动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形成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设与教学应用型大学相符的优良学风,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环节中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本科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有利于扬弃高校传统单一的学分制内在流弊,有利于高校师生建立起良好多样性的沟通机制。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彰显了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指导模式,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体系有着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一)丰富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通过该体系的实施,争取让高校取得一批成果。在每年的新生中择优录取,通过笔试和面试,成立创新班。在创新班中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小组,贯彻执行导师制教学,依托学院现有的二十余项科技创新竞赛的优势,尤其是挑战杯竞赛和创青春创业创新大赛,鼓励引导学生参加这些科技创新竞赛,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新。争取一年内在创新班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小组,形成有实效的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改革,形成创新班的仁慈啊培养方案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的实施方案。
  (二)营造大学生课内外创新氛围
  通过实施导师制创新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提高学生的课内外创新兴趣,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创新的宣传,形成一批学生创业创新的典范,同时形成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办法。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形成创新活动的示范效应,创新活动不仅在信息类专业学院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延伸到了课堂外。其它相关专业学院可以参考我院的实施方式方法,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的提升,借助我院与合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就业质量的改善,提高学院和学校的影响力。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仍以教师主动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占据主流。这种教学方式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如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同时,存在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相对传统狭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强,很大程度上不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且还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滞塞。因此,建立大学生符合本学院学生基本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入学生创新能力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通过相应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定向配置导师的方式解决学生创新难的问题。很多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找不到创新的支撑点,感觉无从下手。通过建立导师库,实施导师制培养方式,同时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或者参与导师的知识产权研究,或者参与一些科技创新竞赛等多种途径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发挥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作用,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一个检验平台。建立学生学习小组—学院科技创新小组—大学生创业的三级孵化机制,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途径困难的问题。
  三、具体实现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以兴趣指导、项目驱动、过程管理、成果导向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辅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评价激励五大平台为依托,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管理保障。
  (2)成立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的组织,成立以学院为主导的科创领导小组。制定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规划,具体流程和相关激励措施,对学生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督促和沟通。组织机构从院挂点领导、创新教师到学生,结构完善、分工明确,有效形成了合力,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落实实现了有效管理。
  (3)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形成兴趣驱动项目,所有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意点均来源于学生,并自由组建团队,学生自有成立创新工作室,对于成熟的创新工作室,学院给予扶持和帮助,并聘请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
  形成措施激励政策导向。比如在本科就读期间必须参加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或在相关期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凡参加省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者,可在评优评先方面占优,毕业时可优先推荐校级优秀毕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整合校內资源,为大业生称号。   (三)重视创新实践基地机制
  1.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为推进大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学院利用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团队提供一些设备的经费和场地,保证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
  2.学校资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
  大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因此,整合全方位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和提供更为便捷的环境与平台是推进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学院的实训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可以成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为推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做好条件保障。
  3.校外资源与共建
  抓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契机,积极发展学院与外校资源的合理融合,力推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代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提供了环境和设备,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实战工程和项目体会,让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转化和提升更加科学化。同时积极发展学院承办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各项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大赛,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丰富赛事,学生的创新实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系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发展与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构思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晋颖.导师制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推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1).
  [2]冯润楠.地方大学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刘婷婷.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析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
  [4]岳宗福.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路程、模式比较与经验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2).
  [5]李小敏.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渤海大学,2018.
  基金项目:课程编号:GJJ16115,名称:基于矩阵分解的情景感知个性化推荐法研究,项目来源: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作者简介:彭吉琼,女,福建宁德人,本科,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教育;金欢,女,江西丰城人,本科硕士,副教授,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需求工程、软件工程、可信计算;王芳(1981-),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数据库、平臺构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