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X”导师制在农村中职教育与培训体系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储海平 王祖凤 徐雪娇
[摘要]文章介绍了“1+1+X”导师制的实践发展历程,认为当前在农村中职学校推行“1+1+X”导师制体现个性定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满足精准发现、精准引领的客观需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的引领。但目前也存在导师资源缺乏、导师制度不健全、缺乏与区域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行政管辖不同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完善培训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导师制;农村中职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储海平(1981-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王祖凤(1980- ),女,江苏东台人,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徐雪娇(1995- ),女,江苏溧水人,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江苏 溧水 2112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南京市溧水区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立项项目“中职学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十三五”个18字第L046号,项目负责人:储海平)、2018年度南京市溧水区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立项项目“用工匠精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十三五”个18字第L041号,项目负责人:王祖凤)、2016年度南京市溧水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职学校就业市场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项目编号:L20160012,项目负责人:储海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97-05
导师制由牛津大学创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导师制在国内教育行业可谓是遍地开花。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对中职教育与培训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之后,如何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正确处理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关系,寻求有效方式方法并不断完善是农村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农村中职学校,肩负着区域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中职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通过导师制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对接区域龙头产业。经过六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1+1+X”导师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模式。
一、“1+1+X”导师制的实践发展历程
(一)“1+X”单一导师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从2012年起,部分农村中职学校开展了最初的“1+X”单一导师制,只负责专业指导。学生入学后,学校导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毕业前,则侧重于解决学生顶岗技能、顶岗基本素质等。总的来说,“1+X”单一导师制主要侧重于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二)“1+X”全程导师制
因“1+X”单一导师制时间和内容上没有可持续性,存在种种弊端,自2014年开始逐渐发展为“1+X”全程导师制,即三年不间断的全过程指导,真正落实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寻求专业上的持续指导。从入学的兴趣引领,学习过程中的岗位技能、岗位素质引领,毕业前后就业、创业指导等,导师全程关注、全程引领学生的成长。
(三)“1+1+X”导师制
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职业学校专业课实训课教师发展不平衡,需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企业一线员工缺乏,需要职业学校大力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而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担任导师,难以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自2016年起“1+X”导师制发展为“1+1+X”导师制,就是每名学生自进校起还配备一名企业导师,由该导师对其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全程式指导。其本质就是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强调理论与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导师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1+X”导师制是对中职生及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直接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互动体验式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制的发展与完善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动态发展基础上的产物,对农村中职教育有指导意义,对职业培训有较强的针对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1+1+X”导师制在引领学生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道德与素养养成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智力支持作用。
二、农村中职学校推行“1+1+X”导师制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一)农村中职学校推行“1+1+X”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人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天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当人类意识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欲望最容易被激发,可以更好地学习。
2.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导师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方式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应当具备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语言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及自然智力。“1+1+X”导师制依据该理论,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及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定制属于其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农村中职学校推行“1+1+X”导师制的意义
中职学校生源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灌输式教育成效低迷,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刻不容缓。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大但质量不高,产教融合有形式但不扎实,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吸引力仍是當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以项目为单位、以问题为导向、以主题教育为引领的“1+1+X”导师制在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体现个性定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1+1+X”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确定导师分组,这种个性定制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或社会学员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生活,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导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更准确地了解相关专业的特点、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情况,了解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和个性、志趣等,依据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满足精准发现、精准引领的客观需要。职业学校教师负责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多,课后师生交流少,在兴趣培养与专业发展上学校与企业不能同时介入,很难形成教育合力。“1+1+X”导师制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有利于精准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导师实时指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的引领。在农村中职教育与培训中需要严格执行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满足区域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1+1+X”导师制教学模式让校企双方资源整合、环境整合、文化整合,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1+1+X”导师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三、“1+1+X”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职业培训的组织主体多元,有企业、培训机构、人社部门、行业协会、职业学校等,行业分割、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体制仍然是改革发展的障碍。农村中职学校需要积极发挥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深化改革,尝试“1+1+X”导师制应用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中,通过双导师提升教学质量,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时间和丰富的学习课程选择,从而扩大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规模。但“1+1+X”导师制在农村中职教育及培训工作中逐步出现一些问题。
(一)农村中职学校导师资源缺乏,各专业发展不平衡
农村中职院校中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导师相对较少,各专业发展不平衡。同时,农村中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从事应用科研等工作,自身的能力与市场所需存在滞后性,直接影响“1+1+X”导师制在农村中职教育实施的效果。
(二)农村中职学校导师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是班主任制,职业培训采取的是辅导员制。由于没有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与班主任职责划分模糊,培训辅导员与导师职责不清,对职业教育的常规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工作效率。中职教育及培训中对导师的绩效评价制度还不完善,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热情。
(三)区域龙头产业与中职教育还缺乏深度融合
区域龙头产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保障。同时,校企合作停留在面子上不深入,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多方沟通协调,不断创新举措,让“1+1+X”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拥有肥沃的土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主体分属不同的行政管辖
农村职业学校和各乡镇成教中心虽同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仍然存在着属于人社部门管理的社会培训机构,在同区域范围内,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导致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不统一、资源浪费和运行不畅。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分属不同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导师分属不同的单位,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仍存在“两张皮”“无抓手”“无约束”等问题。
四、在农村中职教育和培训体系中推行“1+1+X”导师制的建议
(一)加强“1+1+X”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强调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养,必须加强农村中职学校的师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工作带头人等造就一批名师,也可以到企业聘请一些行家里手、能工巧匠,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充实专业导师队伍,
“1+1+X”导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有一些高尚品德、高超技艺、团结创新的高素质工匠导师队伍,需要深度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业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是导师队伍的主阵地,要通过多渠道、多专业、多方位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研讨、观摩、培训等机会,促进教师成长。
(二)制定并完善“1+1+X”导师相关制度
农村中职院校根据学校师资情况,从教师的职称、技能证书、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制定并完善“1+1+X”导师聘任制度。学校可以通过校务公开栏、导师展示栏或者网络平台介绍导师的基本信息、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联系方式等,使学生了解每位导师的基本情况,然后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导师双选平台,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提交选择意向。学校将学生的意愿情况进行统计,分组安排相应导师,导师再进行选择,最终完成双向选择,签订“1+1+X”导师双选协议,确定指导关系。
(三)明确“1+1+X”导师工作职责
1.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导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入学指导、专业引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养成教育、价值观引导、就业创业指导等。专业导师全程指导的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做适合学生的教育,积极践行国家所倡导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成长。
2.落实导师、企业导师工作方法的问题。“1+1+X”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第一,专业技能咨询,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中的一般性问题,可采取与导师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达到请教、咨询的目的。第二,专题诊断,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可采取组织专家组专题研讨、诊断活动。第三,一对一辅导,学生若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导师在一段时间内为其进行辅导,需与相应的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流程,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一对一辅导协议,导师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学生在导师的辅导下进行深度学习。第四,线上线下全方位指导,随着5G时代的开启,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普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存有疑惑,可以随时随地与导师进行交流。导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对典型问题可以录制微視频、制作微课,通过线上平台展示给更多的同学,规模化解决问题,大大节省师资资源。这种工作方法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高水平的导师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为中职教育与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完善“1+1+X”导师制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主体与方法需要多元化,农村中职院校较多采用以教学管理部门对导师工作过程的检查和监督来评价,所谓兼听则明,其评价主体可以是导师、被指导学生、同行、学校领导以及企业专家团体,多元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观察、总结、访谈和座谈等,也可应用数字化评价手段,相关学校还可以依据评价体系建立实施评价软件,并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灵活选取评价方法,使反馈信息更全面、客观、准确、有效。
其次,评价内容需要转变。传统评价体系主要从被指导学生的技能測试成绩、技能大赛获奖情况等易于定量的材料进行考核,对学生核心素养、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能力等不便量化且需要深入考量的内容,很少纳入评价范围。健全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学生在认知、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能力,也要评价导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等。同时,导师工作评价还应当动态关注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评价需要制度化、体系化。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颁布了导师制聘用文件,为导师发放了聘书,统一印发《导师工作手册》,制定了“专业导师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要求导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指导计划,将考核结果与导师绩效挂钩。通过导师工作手册的定期检查进行过程管理、通过学生的技能考核定级对导师工作成效量化管理,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导。在考核的基础上,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十佳导师,并予以公开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不仅扣减相关奖金,还要通过谈话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导师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五)“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要深化校企合作。农村中职学校“1+1+X”导师制要求充分发挥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的协调指导作用,主动对接区域龙头产业与龙头企业,形成团队发展模式,有效对接地方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1+1+X”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学校大力培养“双师型”导师,指导学生练就过硬技能,与地方经济对接,为企业输送优秀学生到岗位上实习实训,不断创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产教融合度,让农村中职学生与参加培训的人员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演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梁蓉.论班导师制的实施[D/OL].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2018-12-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1&filename=2010267321.nh&v=MTg0MTNDamdVNzNLVjEyNkhyRytHZExPcn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9mWU9SdkY=.
[3]刘斓.高职导师制度的实践与问题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3(17):109-110.
[4]农琪.农村中职教育建立专业导师制度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1(5):159-160.
[5]任春娇.英国导师制的经验对我国硕士导师的启示[D/OL].沈阳:东北大学,2010[2018-12-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301&filename=1013116036.nh&v=MjUxMjZPZllPUnZGQ2pnVkw3SVZGMjZIYks1R05IUHF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
[6]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中职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51-153.
[7]徐建华. 高职院校建立专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正德学院学报,2011(12):27-29.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赵伟,周传强.循环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4):75-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4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