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感教育推动艺术特色高中育人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文学

  【摘 要】情感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特色高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审美育人的目标指向,遵循情感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视审美课程建设,关注情感培養与文化艺术学科、德育活动等的协调融合。重视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从而推进高中育人创新。
  【关键词】情感教育;特色高中;育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70-02
  【作者简介】朱文学,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1)校长,高级教师。
  作为艺术特色高中,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立足于二十多年艺术教育的探索实践,把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作为学校育人使命,遵循审美教育规律,重视学生艺术情感培养,将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一、着眼艺术素质培养,确立情感教育与审美育人目标
   学校以高中生艺术追求为导向,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引领下,确立“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育人目标,努力培养文化深厚、技能扎实、精神丰富、素养全面的艺术高中学生。学校设立美术、音乐、舞蹈、表演和播音主持五个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将艺术情感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开展全方位、多要素的艺术教育。学校努力探寻有追求的教育、有品质的教育、有情感的教育,努力办好质量一流、富有特色的艺术高中。
   二、优化艺术学科课程,创设艺术教育情感课堂
   审美教育与情感培养的主渠道是课程与教学。学校发挥艺术学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促进艺术学科课程审美体系的多元化,审美教育教材的专题化,艺术课堂的个性化,将艺术情感教育贯彻于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推进艺术课堂育人的实践创新。素描、色彩、速写,声乐、乐理、视唱,芭蕾基训、古典舞基本功等基础课程重在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具备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喜爱艺术、热爱专业学科的情感,为专业技能发展和审美素养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开设拓展性体验课程,丰富完善学生情感教育
  1.园林文化课程。
   立足学校四百多年的古建古宅,联合周边的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学校课程基地,挖掘与园林艺术相关的审美要素,开设四大类21门相应课程,如园林花窗、园林山石、园林速写、园林植物、园林模型、园林导播以及刺绣、书法、昆曲、评弹、江南丝竹、江南民歌等。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苏州园林,让学生浸润于园林实景,体验艺术智慧的触类旁通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元开放的学习方式,动态感悟的情景教学,培育学生对家乡故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自主探究精神和美学综合素养。结合园林文化课程,学校邀请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林娣,为高一全体师生做了题为《赏中华文化经典——苏州园林》的讲座,就苏州园林营造的意境、承载的礼乐文化和创构的生活境域三方面,讲述苏州园林的文化美学。
   2.社团演艺课程。
   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平台,尝试用现代技术平台、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开拓创新,让学生在艺术的星空中历练成长。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25届,每年初夏时节是学生们充满期待的时刻,艺术节成为校园文化艺术的缩影,是艺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校园剧等课外艺术实践课程,由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学习转变,帮助学生培养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协调配合中体验融合互补的艺术之美、多元之美。
   3.国际交流课程。
   学校艺术教育一直关注国际艺术教育发展动向。多年来,学校与乌克兰中央美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学院等国外高校进行教学合作,打开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大门。与乌克兰巴甫雷什中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凯恩斯三一湾中学及柯林伍德学校、美国河谷学校等友好学校开展研学和交流活动,艺术教师全员开课,中外学生进行深入而广泛地交流。通过观摩画展、音乐会交流、游学、联合才艺展示等各种活动,学生互相了解异域的文化和艺术,开阔国际视野,提升艺术审美素养。
   四、挖掘文化优势资源,建设情感教育物质环境
   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校内外物型环境资源,着眼“东北街—平江路—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的地理人文风景线,发挥苏州园林文化优势,进行校本化物型课程建设,利用校内有原美术馆、古建德善书院、苏州图书馆青少年艺术教育分馆等文化场域,助推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古城的区位优势,挖掘社会资源、高校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学校有原美术馆先后举办全国艺术高中师生书画作品展览以及“家风、家训、家书”书画展,面向社会开放,邀请全市中小学生参加观摩。
   五、丰富德育活动,提高情感育德实效
   发挥班会课、思想政治课、心理课等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主渠道功能,加强文化教学的学科德育作用,按照不同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完善学校咨询服务中心,创设服务型德育环境。推进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实验,架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立交桥,设立学生成长导师,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新生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