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学专业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道佳

  [摘要]视觉传达类平面设计课程与美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存在一定关联性,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地增强两者之间的衔接联系,导致课程在过去的教学成效不够显著,而“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则能体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与社会需求、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本研究以“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从分析本课程特色入手,结合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当前相关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共创工作坊”新教学模式的引入及其可行性,设计出适合于本专业学生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关键词]美术学;平面设计;共创工作坊;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49-03
  美术学专业的全面稳步发展带动了各类文化产业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与推广受到社会公众的推崇与重视,而文化艺术作品的管理包含了艺术品展览策划、文艺评论、展品宣传与推广、文宣衍生品的包装等,从专业属性和特点可反映出视觉传达设计基本能参与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作为本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未能熟练地掌握视觉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那么将来的学业和工作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艺术院校普遍开设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务求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设计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平面设计课程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侧重基础理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概念知识,却忽略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当参与到企业项目时便遇到许多困扰,这让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安排产生顾虑,也难以意识到当前教学安排与将来工作的联系性。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教学成效不显著。因此,探讨适合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改进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实现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就成了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问题。
  一、艺术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受到造型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亦受到20世纪欧洲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体系的束缚,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少采用新的教学媒介和软件工具,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视觉表达技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学习软件的操作,增加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尽管“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为主”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各类设计课堂中,然而纵览各个艺术院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命题设计的训练方式来驱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忽略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期望,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在平面设计基础教育中,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当部分的学生课后并未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操作技能方面较少达到熟练的程度,所能获得的设计方法及技巧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本科阶段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设计知识与技能,依据目前就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和需求情况,重新设置课程的教学方案,甄选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平面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平面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从而全面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水平,这正体现了“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平面设计作为人文学院美术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为四年级的毕业展和未来的工作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图形创意的表达水平。因此,本课程亦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都紧扣培养目标,课堂的授课方式及训练安排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总体而言,目前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的从业技能。由于平面设计涉及多个分支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会涵盖应用面较广的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等多个领域。
  2.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软件的学习环节,教师在理论讲授后布置命题给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设计实践,以其创作的作品来验证所掌握的知识点。
  3.课程注重形式美感的认知与探索。由于本课程的基础内容基于“三大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前期会引入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点,力求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设计的基础理论,为之后的设计实践环节提供前提条件。
  二、“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及其意义
  “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为前提,通过任务驱动的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实践中学习课程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能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共创工作坊”平面设计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视觉审美及表现能力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亦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使学生在参与工作坊的过程中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视觉传达方式的积极性。
  在新型教学模式引入之前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和充分了解。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主要分为三个领域:视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艺术市场管理,其中视觉艺术管理就业方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审美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上,视觉艺术管理方向的学生都能运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意图,而其他两个方向的学生属于普通高考生,并不具备美术基础。在设计类软件的教学方面,三个方向的学生都对软件实践抱有较大的期望,导师通过课堂操作演示及操作辅导,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总而言之,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较为认可且易于接受。   当前平面设计课程引入“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经过一学期18周72学时的教学,导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梳理出新模式引入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因素。以2016级美术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学生修读平面设计课程为例,全班35名学生按工作坊规则自由组合出7个小组,每组5名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出每组的题目,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共同计划、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创意遴选、创新点整合以及分工完成作品,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作品汇报,导师再进行点评。在观察整个授课过程时,发现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带动学生投入艺术创作活动中,调动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从而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各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视觉转换的手法亦千差万别,因此评价作品的标准和依据就需要仔细斟酌,力求体现“共创工作坊”教学模式中作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平性。
  三、“共创工作坊”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共创工作坊”模式的实施目标与要求,教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对本专业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课程设计前进行授课班级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过往教育背景、共性特点以及个性特质,制订长效且灵活的教学计划,务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另外,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以往的灌输知识逐渐转向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项目有一定关联,明确提出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我院为了让本专业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开展了人本教学理念下“共创工作坊”模式的课程学习和实施,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教学活动设置到教学过程都要重新考量和修订,然后再设计实施。
  在具体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实施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为确保学习内容与企业实践相适应,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与意义之后,在整个教学路径中划分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包含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主题的范圍都涉及相关的企业商业项目。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根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原则,我们挑选了最前沿的设计案例与代表性的创意范例,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为了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体验企业的创意工作模式,依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情景代入
  在课程的第一阶段,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为6名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互动式交流活动和导入本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一种类似游戏的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然后引入当前典型案例,导入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重点以及难点,使得学生明晰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有效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在导人本次课程的教授内容以后,模拟企业的设计工作坊模式,以轻松欢愉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平面设计案例。教师在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情况下,也要适时提示相关案例的可行性,以及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
  (二)案例讨论
  经过情景代入阶段以后,教师呈现国内外最前沿的平面设计案例,通过案例的呈现引申出本章的学习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讲授范例时,也会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提出若干与范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回应与指导。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展示、陈述及分析案例的方式,传授主要理论知识和最新业界技术。通过让学生共同讨论和思索优秀设计范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案例理解和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分组实践
  本教学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分组情况,实行分组讨论与实践。教师向学生介绍本项目的背景及相关内容,再为其讲述项目设计的程序图,并布置一个题目,每个小组围绕题目进行创意发言与执行,具体流程包括:资料分享、集中讨论、自由发言、创意遴选、构思产生及草图表达、第二次集中讨论、细节完善及定稿、设计表达及提案汇报环节。通过小组实践,学生能够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适应企业单位的创意工作模式,一方面,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与指导,减少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失落感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其洞察问题、提炼创意、解决问题、手绘视觉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都有一定的裨益。
  在实践阶段中,本课程的共创协作方式与一般分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一般分组设计都以分工创作,再整合完成为主要特征,共创协作方式更强调讨论与设计表达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以个人完成为主要特征。另外,共创协作方式虽然以分组讨论、分组头脑风暴等形式开展,但最后的个人构思与提案都需要以前部分的讨论分析工作为依据,两者密不可分,然后通过分组协商的方式遴选创意和评判方案,而一般分组设计中,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创意的时间较少,只是各自完成分配的任务,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足。采用共创协作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意构思与技能操作的水平。
  教师在本阶段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强调与讲解,对实践中普遍出现的疑惑和问题,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解释和指引。
  (四)汇报互评
  在汇报互评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现场展示设计成果和陈述作品,每位学生汇报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师在作品汇报后,对展示作品跟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并现场点评作品,结合学生的陈述给予评分,在场的其他学生也参与作品的评分。在此环节中,教师并非唯一的衡量作品优劣的发言人,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评价汇报的设计成果,通过相互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在共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预先列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例如提案的创意程度及新颖性、市场接受度与认受性、生产制作的可行性、作品的美观程度和作者的现场演示与表达状态等方面,并对相应的指标制订出量化的评分标准,以便学生能依据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结论
  “共创工作坊”模式下的平面设计教育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一种新探索与新实践,对于艺术院校中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设计教育是属于专业型教育,其既有理论探究性,也有技能应用性,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本科阶段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共创工作坊”模式的平面设计教学目标是要求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都必须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相关联,作为一种企业项目引进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为今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了前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同时,“共创工作坊”教育模式在大学设计教育中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探究和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5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