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英姿
摘要: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创的“对分课堂”这一全新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学生及教学生态层面掀起了巨大变革,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许多观念。对讲授、课后学习、课堂讨论以及师生职权关系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实例,结合多年讲授高校思政课经验,道出“对分”的意义、难点、创新所在,为高校思政课教改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对分课堂;迁移能力;亮考帮;精讲留白;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149-03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多年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这些年亲自经历了高校课堂里学生低头看手机、做作业、心不在焉、魂游象外的状态。虽然用教师权威逼迫督促学生认真听讲,但学生被动学习、游离学习,教室里平淡如水的课堂氛围依然如故。在失落、挫败与困顿之际,听闻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创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这无疑为我陷入困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与方法,为重塑与提高教师素质、为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了动力支持。
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提出的“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性学习。类似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即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于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与生、师与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点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1]
笔者在学习和实践对分课堂的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在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浸染已久的教师来说,要实践讲授与讨论对分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师个人能力(突出在专业素养)方面都遇到挑战。在诸多挑战之中,经历观念的颠覆与变革贯穿了教学改革过程的始终。观念的变革涉及对分教学的三个组成部分: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
一、课堂讲授的观念颠覆与能力挑战
1.教学内容的全面覆蓋与精讲留白的对比。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般认为,教师讲得越系统、越生动、越精彩越好。在对分课堂中,这些观念会被颠覆,教师恰恰不需要讲得太完整、太有趣、太精彩。对分的讲授原则主要是精讲和留白,简称“精讲留白”。[2]
对分课堂的精讲就是要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给学生提供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其他内容的关联和关系,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等。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法,被广泛运用于绘画、戏剧、书法、诗词等领域,对分课堂的讲授要学习留白艺术,画出一棵树的枝干,让学生去添枝加叶,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和主动探索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讲清楚搞明白教材内容,教师往往不断扩展教学内容,为了负责所有讲课内容的呈现、总结,笔者要制作大量PPT片子。譬如笔者讲授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每周3学时,16周上课,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多,平时上课就嫌课时少,内容讲不完,基本上三堂课都是满堂灌输赶进度。现在要用对分教学模式,要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授课时间减少一半。授课时间短,老师就必须讲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学生课后有效学习必须知道的,而且是讲脉络和框架。
怎么取舍教材内容呢?难道讲一半留一半?切割哪一部分内容都觉得机械生硬,所以对分不是机械地切分,并不是原来20个知识点,用对分就只讲10个。对分教学要勾勒出这20个知识点的组织结构,具体到数量上,可以讲6个,也可以讲16个,要看这些知识点的性质。[3]笔者运用对分教改后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是不知道该讲什么及不该讲什么,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切割。所以对分实践中最难以摆脱的惯性思维与做法,就是满堂灌的全覆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讲授,既枯燥又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情绪低落。如何设计框架式的讲授,如何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精讲留白,直接挑战教师的专业科研与教学能力。为了能够讲出重点、框架以及引导学生自学和有效讨论,教师需要更加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需要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围绕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教材做高度凝练的总结与反思后,找出框架、重点、难点,制作成主题式的讲授,用主题去涵盖重点与难点,将重点、难点与基本概念和原理重叠。
2.知识的灌输与引导性教学。原来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照本宣科地阐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没有创新,没有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全面覆盖、关注细节,但忽略知识的系统串讲与连贯性,更忽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与当代中国实际的衔接,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解释与宣传。课堂讲授中呈现给学生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堆砌,仅仅是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的思考。所以,不能进行理论的“迁移”,不能讲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很难令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国梦实践建立情感链接,从而端正态度,并进而建构价值观的生命教育层面的教学引导。 相比原来讲授法围绕教材体系照本宣科,全覆盖地知识灌输,对分课堂主张实施引导性教学,对分课堂的精讲留白要做到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学什么,指的是框架、重点、难点。为何学,要点出教学内容的意义与价值,突出“有用性”,要告诉学生这是以往的理论,看这个理论如何解决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的,将知识点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是对分课堂体现学习的根本属性:迁移。能迁移的才是能力,教师要特别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的能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帮助人们解释事实,明了其发展方向,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学,是提供方法、技巧与策略,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课后学习。理想的对分讲授要突出意义、价值,对于知识模块,讲清楚背景来源,突出其功能与应用。不仅如此,每周三节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用一节课进行隔堂对分的讨论外,还有两节课需要讲授教材内容。如果单纯地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还是会不够理想,需要实施隔堂对分的简化形式,即当堂对分。就是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教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后,教师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一个简单的相关题目或问题独立思考解答,或者直接让学生思考教师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亮考帮”模式的提炼收获、发现问题,然后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与邻座同学简单讨论分享,最后再用几分钟时间抽查两位学生,让他们简述刚才讨论的内容,教师随后继续讲授直至下课。[4]
二、课后学习的观念颠覆与能力挑战
1.布置作业的理念。传统的作业,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也常常围绕知识点布置作业,目的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如果学生作业都做对了,教师会很高兴,认为自己教得不错,学生也学得不错。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开心(由会开心到不开心,真是观念的颠覆啊!),因为对分作业布置的理念是让多数学生在作业中犯错误,错误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分寸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不犯错误或错误很少,就无法产生足够多的问题,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无事可做,意味作业难度太小。如果学生的错误很多,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会有太多问题要解决,讨论时间不够,这说明作业难度太大。布置作业的原则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产生疑惑,随后才有小组讨论有效的解惑。[5]对分课堂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个很新观点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学生是否知道了正确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才是第一目标。所以,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设想一些遇到的问题,尝试把理论运用进去,做理论的解释、检验、运用与创新。
2.作业的常规形式与“亮考帮”形式的对比。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原理课大多会布置选择题、判断是非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体现应试教育特征,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形式,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分作业有一个新的形式,就是“亮考帮”。学生在听课、读书、完成常规作业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成为“亮闪闪”;要把自己弄懂了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不懂、不会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来挑战别人,成为“考考你”;要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现实表述出来,在讨论中求助于同学或者老师,稱为“帮帮我”。[6]
3.作业评分标准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照作业答案的对错去评分,为了负责任,教师往往还逐个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批改作业,笔者在运用对分课堂后,还常常不自觉地依照对错标准来给学生作业打分,即使面对态度认真的学生,也因为答题不够正确而给分不高,这在一定程度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鼓励创新,在作业评分标准上,对分课堂的原则是淡化对错,强调态度与创新。因为强调对错会抑制学生的自由思考。淡化对错,可以为学生带来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所以,“对分”总是给有创新的学生作业最高分,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分课堂依据“亮考帮”的作业模式,给学生的作业评分提供三个等次:A是有创新或者有创意的,创新主要指内容,创意主要指形式,如一位美术系的学生用漫画的方式完成作业。B是认真完成的作业,主要指按照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找到已有的比较完整和准确的答案。C是完成作业。[7]作业不再按对错打分,而是根据完成、态度和创新3个维度去打分,这确实是对传统作业打分模式的一种观念的颠覆。
三、课堂讨论的观念颠覆
1.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一般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点设计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目的还是要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殊不知,这与对分的基本理念又是相悖的。用对分时,教师只是设计作业,通过作业让学生产生疑难。疑难是来自学生个人的,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小组讨论的核心是共析疑难,互相帮助。对分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疑难,并清晰表述出来,希望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来解决。在理想状态下,用对分时,教师只是设计作业,通过作业让学生产生疑难,而不是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所以,布置作业在对分课堂里,纯粹是技术活,也是需要教师不断习练的一个技术活。
2.全班交流的发言抽查。在传统的全班交流中,总有一些学生不爱发言,做吃瓜群众,不爱发言的学生或者是因为基础差,或者是怕出头、怕出丑。于是为了避免冷场,就总是有那么几个认真搞懂问题,又积极发言的学生,被老师经常喊起来发言,以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在对分课堂,恰恰是要喊那些平时不主动发言的学生起来,对分不以成败论英雄。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做了作业,就有一定的思考与疑难,就有讨论和发言的材料,喊他们起来发言,对分的方式能慢慢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锻造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自学与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8]
四、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职权的观念颠覆与更新
经过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的教改实践,笔者对教师的角色认同也慢慢发生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权威者,负责在课堂上苦口婆心面面俱到的全覆盖的知识讲授,负责在作业中纠正学生错误,负责帮助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不挂科,顺利过关。教师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像保姆那样大包大揽,一旦力不能胜,内心会生出很重的内疚感。教师还是师生关系中的权威者,学生不爱学,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逼迫他们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仅限于课堂上教师围绕知识点而设计的单向提问,学生没有权利质疑和挑战教师,教师很少接收到来自学生的反馈,没法根据学情来纠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劳作负担降低,指导性成分升高。
五、结语
依据学校变革的基本规律:“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面对今天中国思政课堂教学的困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确实,课堂变革后,首当其冲接受挑战和变革的是教师,教师需要在教材选择、内容分割、学情评估、精讲留白、作业布置、讨论组织、答疑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教学变革。
参考文献:
[1][2][3][4][5][6][8]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4,15,16,7,19-20,21,34.
[7]陈瑞丰,黄莺,韩秀婷,本志红.对分课堂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7: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0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