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刍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楠楠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给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信息化教学能够使教学目的更加精细化,并且使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评价方法等都发生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1-0018-02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对教育发展、教育变革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为推动智慧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基础教育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下,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势必导致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量极速增长,进而为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一、大数据发展概述
   1.大数据相关研究
   学术界对“大数据”概念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将“大数据”定义为: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非抽样调查的信息资源。大数据有五个特点,即volume(大量)、value(价值)、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eracity(真实)。因此,并非所有规模大的数据都是大数据,只有“非标准化数据价值最大化才能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则是运用互联网、计算机、云平台等多媒体技术,收集并分析海量数据(非定向调研收集的数据),以总结出更有指向性、预测性数据的技术。
   2.教育大数据定义
   教育大数据,可以理解为针对大规模教育数据的存储、分析的数据集合。如今,教育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更好地推进智慧教育,优化教学模式,规范教学研究,改进教学决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教育界对利用大数据推进教学改革已经达成共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授课技术的推广,为教育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数据。网络技术发展、智慧化校园的推广,使教育大数据喷涌而出。教育大数据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的特征,而且来源真实,数据本身更具研究价值。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不仅能使教学改革定位更有针对性、更准确,还能对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起到促进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化、智慧化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提供了方法,为解决英语教学资源供给侧问题提供了新方向,但也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學模式发起了挑战。
   1.教学目的精细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设定的角度单一,无法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致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然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有预测性、指向性,解决传统教学目的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数据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层面。美国国家教育部在《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中指出,教育数据是分层次的,并将教育数据分为键击层(keystroke level)、回答层(answer level)、学期层(session level)、学生层(student level)、教室层(classroom level)、教师层(teacher level)和学校层(school level)。大数据对教学过程的细化分层,更有利于对教育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针对不同层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利于为不同层面涉及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进而辅助设定更加明确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育大数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成果,为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信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教与学的过程,由双边互动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势必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建成对应的语料库,并根据语料库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定位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选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为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资料库。
   3.教学情景的转变
   信息化、智慧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是多维度与多元化的。教学过程的分层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智慧化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在线测试平台等多样性学习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性,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1)教师角色。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合作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共享者。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化学习平台提供的教学数据、教学资源的规模是宏大的,远远超过教师的认知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智慧学习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进而对自身进行提升。同时,教师还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教育数据的整理者、分析者。教师需要根据数据反馈信息,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策略,掌握英语学习的共性和差异性。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拓展教学思维、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方法,有策略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角色。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是应用型教学中的主体。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习得者。教学资源的大规模化、多元化,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被知识和信息包围的环境中,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4.教学评价方法的转变
   2014年1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大数据时代:考试到评价的跃升》的文章。文章指出:“随着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教育考试数据资源将被有效利用,并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实现考试到评价的跃升,使其成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必将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时代,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将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评价,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由单一的成绩数字,转变为依据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全面评价学生语言习得、语言能力和待培养潜能的综合性评价报告。
   三、大数据技术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1.利用大数据进行课程建设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独立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对课程的“新”的程度及“量”的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利用大数据进行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既带来契机,又带来挑战。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技术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大数据技术接轨,努力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英语学习过程转化为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明确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教师还应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估,从而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良亮.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信息化变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
  [2]余芳.大數据时代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路径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3]杨延龙.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信息化变革[J].外语电化教学,2017(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ra of big data brings not only great challenges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ut also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can make teaching purpose more refined, and mak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cenarios,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etc. chang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n use big data for course construction, mee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better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the era of big dat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fluence; teaching purpo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