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历史课堂探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方超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历史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建议,以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要立足学习情感,激发学习热情;立足历史情境,进行思想教育;立足文史资料,丰富历史感知;立足客观理解,养成科学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54-02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学校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方法,探寻核心素养落实的方法,以此推动历史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实现优化历史课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历史课堂的几点建议,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一、立足学习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认知深度以及关注度,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历史课堂中的落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历史课堂的优化奠定基础。同时,历史教师还要认识到学习情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历史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树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想法与建议,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神话故事或者是影视作品,让学生对“远古的传说”产生学习的向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所搜集的神话传说与课本中的内容是否吻合,有哪些偏差,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对比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与认识深度,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立足历史情境,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差异在于历史的真实性,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在现实中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師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观念,健全人格品质。因此,历史课堂的优化需要教师结合历史学科的真实性特点,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击八国联军”的教学中,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口头讲述方式,难以让学生看到中国被八国联军侵入时的惨烈与中华儿女抗击八国联军时的奋不顾身,无法起到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从网络等途径搜集有关“抗击八国联军”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以直观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北京城被侵占、文物被掠夺、人民被屠杀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冲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弥补知识教育的不足。
三、立足文史资料,丰富历史感知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历史考试以书本中的内容为主,那么课堂教学内容自然以书本为主,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而现行的部编版历史教材选取的内容多为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以及主要人物的经典故事,有时缺少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生活背景渗透,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感知历史。对此,教师应注重历史背景的渗透,弥补教材中的空白,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感知奠定基础。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讲述孙中山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政治格局,通过时局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革命” “革命反对的是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穿插文史资料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历史事件无疑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教材中介绍的历史事件有时不够详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文史资料,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报刊、书籍、视频资料中的内容,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
四、立足客观理解,养成科学精神
当前,教育改革大力主张“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也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的功能与价值,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以此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成,推动历史课堂的优化。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判历史。比如隋炀帝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所实施的统治进行评价。此时,有学生认为“隋炀帝”是一个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皇帝,也有人关注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的政绩。这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进行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时应学会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其次,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陌生的问题探究中总喜欢问为什么。但是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很少给学生问为什么的机会,而是平铺直叙地直接讲述知识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历史教师需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质疑的机会,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看到问题的独到之处,并且在疑问的带动下自主探究,从而养成质疑习惯与自主探究精神。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好坏进行质疑,并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主探究,让学生为自己所持有的观念找出更加充足的根据,这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中科学精神的树立。
五、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的优化需要教师立足于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关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相契合的教授方法,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顺利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这样才能达到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一鸣.历史课堂如何适应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以人教版“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0).
[2]李凯.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设问策略构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01).
[3]叶敬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32).
[4]许伟,张斌.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8(51).
作者简介:方超(1990-),女,江苏扬州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5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