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桃莉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时刻体现“人本位”的思想,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活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针对课堂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安全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趣味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勤于学习,乐于体验,真正把所学品德知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用所学知识规范自己,完善品格,提升素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教学策略;以人为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辅助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真正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需要有正确的判断标准,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准确判断“真善美”和“假恶丑”,帮助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不过,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学科教育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和缺乏活力的教学方式,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实践体验,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科目属于“小科”,在教学评估中经常以“抽测”的形式进行,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这一学科重视不够,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1.教育理念落后
  现代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思维更加灵活,因此,需要教师更新知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但是,现实往往不尽人意,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复制”给学生,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心灵思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有些教师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忽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新思想,传递给学生的都是已经固化的知识,虽然课堂授课很顺利,课堂气氛比较融洽,但是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很难灵活地应用在生活实际中,对后期的学习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规范都起不到教育作用。
  2.课堂活力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讲道理”的形式存在,告诉学生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无论学生的思想道德处于哪个层面,学生必须接受教材说教。学生不喜欢这种说教式教育,师生间缺乏应有的互动,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研究表明,7——9岁是孩子的第二叛逆期,仅凭教师的照本宣科不易让学生心服口服,甚至个别“聪明”的学生还会抵制教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主动去识记和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会“删繁就简”,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抽出来,直接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做法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直接对着教材勾画知识点,没有生动讲解,不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为了“应试”而强化记忆,根本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没有讨论和生成,学习的内容只停留在表面。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基本的生活安全教育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直至学生思想道德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走进学生生活,开展生活安全教育
  “安全无小事”,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安全重于一切。小学生几乎没有安全意识,对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毫无知觉,最容易受到伤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与安全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教材案例为警戒,杜绝来自各个方面的危险,保证自身健康成长。教师首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然后借助教材内容模拟各种危险因素,引起学生的警醒。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视频短片教育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加深教育印象。
  比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了解生命来之不易,要珍爱生命。小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并不了解,教师可以从生命的孕育开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重要性。教师要带着学生探讨具体的生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学校里,每天上下楼梯不能追逐打闹、不爬窗户、不滑扶手,避免意外伤害。又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主要从交通安全、游泳安全、火灾安全、用电安全等方面教育学生。交通安全是孩子们最应该注意的,无论是平时上学还是周末出行,都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教师可以播放交通安全模拟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违反交通安全的现象。小学生在观看时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后走在路上应该注意哪些细节等,教育效果更好。用电安全、游泳安全以及火灾安全,都可以用相同的教育方法,主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问题学生”的根源就是学生心理疏导不及时,诸多难题积聚在一起发酵,导致学生性格偏执,产生心理问题。当今社会环境下,孩子的教育已成为“顶级难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一直存在。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也是给学生加压的因素。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学习成绩拔尖,还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节假日就成了学生的“劫难日”。学生不但没有时间休息,反而犹如“赶场”一样去上各种辅导班。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爱玩,与家长的期望值不相符,甚至产生厌学叛逆心理,如果教师和家长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及时排解学生的抵触心理,对其成长非常不利。
  例如,教学《我学习我快乐》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和学生一起踏上“寻找快乐”之旅。学习过程中在心中多画几个“问号”,学会和时间交朋友,学会和好朋友分享学习的乐趣等,把学习变成充滿趣味的活动。有的学生极其敏感,家庭的小事或者同学之间的小矛盾,都会变成罩在自己头上的“大问题”,这更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并恰当引导,避免问题扩大化,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3.引导学生体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思想发生改变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思维过程,要有切身体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体会更深刻。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的平台,组织相应的实践演练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学校开展“火灾演练”活动,让学生在演练活动中练习“逃生”,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火灾,都会冷静处理,胜利逃生。道德教育也需要学生置身事中,经过认真思考权衡做出决定,让思维更上新台阶。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正是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人本位”的思想。
  例如,教学《我能这样做吗》一课,要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小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惑,不知该如何取舍,或者碍于“面子”和“人情”不好选择。这时候,心中就应该长存疑问:我能这样做吗?教师可以借助本课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早晨到校,教师一会儿就来收作业,非常要好的朋友作业没写完,想抄你的作业交上,你该怎么做?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件事放在自己身上,体会一下。如果因为这件事失去一个好朋友,你还愿意吗?放学以后,好朋友拉你一起去网吧玩游戏,你会拒绝吗?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明确孰对孰错,就可以实现知行合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迁移为自身能力。教师要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吴雪莲.探究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时代价值[J].成才之路,2017,(09).
  [2]高耀.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接地气”[J].江西教育,2018,(06).
  [3]吕青霞.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J]. 名师在线,2019,(01).
  
   (责任编辑 陈始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