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或许训练科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晓惠

   说明文在我们的教学现实中,往往被当作知识短文来处理了,而且越是经典名篇越是如此,因为它们当得起“一个例子”的作用。至于这些经典名篇背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往往得不到落实。关于《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可能就是如此。我以为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我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时,也是重点“教知识”。当时,这篇文章是初中生要上的第一篇说明文,作为入门例文,又那么经典,所以在文章的“知识教学”上我比较注意下功夫。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第二,理解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第三,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第四,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以上四个教学目标每一项都指向知识,都可以得出结论,都立足于对文本的学习;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特殊要求,全都是“知识层面”。当时这样做,我觉得无可厚非。这可能跟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是一样的。而且事实上,这篇经典的说明文的确当得起“一个例子”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把经典课文当作“例文”来进行教学似乎无可厚非。于是我设计了两课时来推进教学——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重点解决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段落层次,了解说明特点。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中国的桥梁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中国石拱桥,茅以升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的杰出代表之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是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大桥及相关知识的。——看看是不是跟大多数一样,导语的“知识性”也显而易见。
   课的主体部分是这样推进的:检查学生预习,看看他们自主制作的赵州桥、卢沟桥的概况表格完成没有。借此推进教学。具体步骤如下(当然这之前还有一个词语读音订正和词语含义积累):
   1.指名朗读1—3段,研读第一个内容:中国石拱桥的修建历史。
   2.朗读4—5段,研读第二个内容:赵州桥。包括桥的位置、修建历史和结构特点,其中结构特点是重点。小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实用、科学、匀称、美观。
   3.研读6—8段,学习第三个内容:卢沟桥。包括修建历史、结构特点、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三个自然段,每一段一个独立的内容,清楚明白。小结:卢沟桥的特点:联拱,坚固,更能抗击洪水;石狮子巧布桥面,具有东方神韵;见证抗日烽火,具有历史意义。
   4.研读第9段,学习第四个内容:石拱桥的辉煌成就。讲了两点:中国人民有智慧;中国石拱桥具有优良传统。
   5.研读第10段,学习第五个内容: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至此,本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得益于学生预习,得益于学生自我梳理课文,得益于课堂上互相交流。这都是课文知识,不难,学生自学、交流就能完成。接下来推进到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了解课文结构,把握说明特点。这就相对有难度了。于是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为了清楚准确说明中国石拱桥,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本文怎样抓住说明特征进行说明的,为什么?
   讨论第一个问题不难,因为有第一个学习任务垫底,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这也等于是划分文章段落和概括段意。但有隐含的问题学生不太会碰到,或者说学生容易忽略,这需要老师“无疑而问”;这就是文章的总分总结构,以及为什么要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说明的原因。这两个问题稍有难度。所以必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来完成,集思广益,一起讨论。
   本文的结构特点:
   1—3段:总写中国石拱桥的修建历史。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4—5段:集中介绍赵州桥。又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赵州桥的位置、修建历史和结构特点。在介绍结构特点时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分别用(一)(二)(三)(四)来表明,层次分明,内容清楚。这是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方式。
   6—8段:集中介绍卢沟桥。分别介绍了卢沟桥的悠久历史、结构特点、美学特征和历史意义,其中悠久历史和结构特点合为一段,其他内容各自成段。
   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是花开并蒂,分别说明。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话,认识到这一句话的过渡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这一句话既是过渡,也是提领。有这一句话,文章的结构就十分自然、稳固和科学。顺着这句话,也容易讨论清楚为什么文章要选用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
   文章第9段和第10段也是总写。其中第9段内部也构成总分的形式:作者先用一个设问句提领——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然后介绍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用“首先”表示,第二个原因用“其次”表示,这也是说明文表示总分常用的方式。
   第二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可讨论的。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征,抓住特征说明是写好说明文的基本要求。但是需要梳理本文如何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分两个层面:
   第一总写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这是一个大概念;然后举例说明,集中笔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这是两个小概念。这样做,使得文章的脉络层次十分明确。
   《中国石拱桥》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上。以上是第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认识和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了解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这一部分内容仍然建立在“知识上”,稍有不同的是,这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指向“知识运用”,所以这一课时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活跃气氛,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语言准确性的研讨,我采取了老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式。我先总体上介绍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然后选取一二例示范——
   1.比喻說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刻画了桥洞的弧形特点,而且生动地写出了石拱桥的形状,展现了石拱桥美丽的风姿。用作者的话说,就仿佛石拱桥要飞起上天一样,既对接了中国古代神话,也表现了人们喜爱的感情。
   2.列数字: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里通过列举数字,不仅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主拱的长度,而且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骄人之处,因为你要是光说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固然也可以,但有数字为证,就十分令人服气。
   讨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是如此——老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讨论学习——
   例如:同样是介绍赵州桥,这两处的语言文字就略有不同:
   1.“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问:去掉“当推”这个词行不行?
   答:不行。“最著名的”这个说法是一己之见,是个人看法,不是历史结论。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到底是不是“最著名”,恐怕会因人而异。所以用“当推”一词,一是表明这是自己个人的看法,二来也显得谦虚客观。
   2.“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问:这句话的表述为什么没有用“可能性”词语,而都是用肯定的语气?
   答:前半句说赵州桥是“世界著名”,这不用加“可能性词语”,因为“世界著名”是一个泛概念,有名的都可以说是世界著名;后半句说“一直使用到现在”,这是可以验证的,无需谦虚,这本身就是客观说明,所以也不用加揣测性语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文的说明方法不限于我们常见的列数字、举例子、打比喻等,还应该包括作比较、引用古籍,还有判断、摹写,还有综合说明。
   判断:如“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第一个分句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第二个分句说明了赵州桥的影响力,第三个分句说明了赵州桥骄人的科学成就,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说明了桥的坚固耐用。“在”“是”“也是”三个词,都是表示判断的词语。
   摹写:摹写是一种描述说明,在讲究语言准确的基础上,还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如说明卢沟桥的桥面美观,作者就用到了这一种说明方法: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实质上就是描写,对卢沟桥桥面作了生动、传神的描写,描写了石狮子姿态各异的形状,极力表现了卢沟桥的壮美。
   综合说明:为了说明中国人民有智慧,很早就建造了古老的石拱桥,作者既举了一个例子,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又用到了列数字,该桥有800年历史,一块石梁就有200吨重,这样的石块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安装上去的。两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准确而简明地说明了古老中国人民的智慧。
   本节课的第三个小任务是研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这个任务主要由老师讲解完成。做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比较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之异同——
   文段一:说明文字。
   卢沟桥,又称“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横跨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后毁于洪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长266.5米,宽约7.5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侧建有石栏,上有精刻石狮485个。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帝题“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的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文段二:记叙文字。
   早就盼望在一个相宜的日子,夜宿卢沟,一览卢沟晓月的景色……
   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慌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第一段文字:重在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卢沟桥的修建历史,桥的位置,桥的结构、组成部分和形状等,进行说明,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第二段文字:交代了游览卢沟桥的时间和情形,描写了桥面的美观和桥下的水波粼粼,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桥的向往和赞美,主要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课前我让学生做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概况表,在两节课行将结束时,我跟学生作了一点互动,订正、补充、完善,算是给这一次课画上一个句号。这也算是这次课的一个成果,学习制作了两座桥梁的名片——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特点(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坚固美观。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有485个石狮子,姿态各异,惟妙惟肖。
   很明显,这一次课是主打“知识学习”,尽管无可厚非,但上完后,我不满意,觉得留有遗憾。第一重遗憾是,过于重视“知识性”学习。不多说了,读者朋友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二,過于注重文本内部的学习,也就是过于看重《中国石拱桥》这一个例子,对外部的拓展不多,如文本内部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等,学得很透,对于这一点,我是充分把它当作一个例子在讲。第三,整个课的结构也呈现出一种总分和闭合的状态,尽管也重视学生自学和合作,但由于太看重结果和结论,所以对学生的启发不多。当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去训练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是最遗憾的地方。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篇说明文,尤其是作为一篇典范的说明文——作为一个例子,我已经引导学生充分学习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但重新上这一课,我想上得更好一点。
   怎样才算上得更好一点?我认为,第一,应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建立说明文的基本认识。这一点仍然要坚持,要把这一篇课文当作一个“优秀例子”去讲。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等,都应该借助这篇文章说清楚。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完全能担负起这个使命,这也是这一篇说明文一直保留在课本中的重要原因。但更要重视这篇说明文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严谨、仔细的科学态度,就是客观、中肯的分析方法,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一点必须成为重点之一。第二,应建立对中国古代桥梁——特别是石拱桥的基本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先生是著名的桥梁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的桥梁有精深的研究。学习阅读这篇文章,理应建立对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古代桥梁的基本认知,热爱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厘定这一教学任务,与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这篇文章尽管篇幅短小,但通过对赵州桥、卢沟桥两座桥梁的介绍,作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基本情况,平实的文字中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务必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三,应把这篇文章放在今天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阅读。教育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课堂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习和阅读时时刻刻处于生长中。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活力,课堂教学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学习《中国石拱桥》应放在时代的新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过去,更要启发学生去认识今天,展望明天。中国是桥梁大国,古代有辉煌的成就,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的桥梁建设不仅里程数长,而且技术先进,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港珠澳大桥更是创造了世界上许多第一。
   我想,这应该成为教学这篇文章的一个新认识,一个新的大前提。如何做呢?
   首先是做调整,压缩“知识学习”内容,让“知识学习”全部放给学生自学去完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可以这样做吗?当然可以。讲读课文,只是强调它的重要性,也就是“这一个例子”的重要性,至于怎样做,老师完全有自主权。我的调整如下:
   第一,成立四个小组,合作完成课文学习。计划用一课时,也就是将先前要用两课时完成的学习任务,用一课时完成。
   小组名称如下:
   1.制作名片组:结合课后所填表格,完成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旅人桥、江东桥、长虹大桥、双曲拱桥等六座桥梁的名片,重点是前两座,后面四座桥梁完成表格即可。应填表格如下:
   2.课文结构组:要求用填充表格、画思维导图、做课文树等形式(选取其一),梳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要具体到文段内的总分,也就是说文段内的总分形式也要体现出来。
   结构图表示例:
   3.说明方法组:本文出现的说明方法理应都说到,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古籍、判断(下定义)、综合说明等。至少每一种选一例作说明。
   4.推敲语言准确性组:这一组要求学生能举出两种例句,一种是十分准确的、没有或然判断的表述,如“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一种有或然判断的,也就是语句表述中多用了“可能”“或许”“大概”“可算”“几乎”等,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既要比较这两种语言的异同,更要推敲含有或然判断的合理性。
   分析语言准确性示例: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大约50.82米,两端宽不到10米,中部略窄,宽9米多。
   这两个句子,第一种是确数说明,很精确,没有含糊的;第二种是概数,有模糊性,不精确,而且“大约50.82米”本身矛盾,既然已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就不可能是“大约”。这是十分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写作文时经常出现这类错误,还不自觉。这就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不仅仅是语言表述的问题。
   由此过渡到第二课时。探讨科学精神,培养人文情怀。做法很简单,就是每位同学选一两座新中国建造的桥梁(古代亦可),制作成名片,向同组同学展示,然后推选代表到班上集中讲解。通过这个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桥梁建设成就,又通过制作名片,培养严谨、仔细、客观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石三鸟,一举多得。课后,学生按内容组元,分成若干小组,制作展板(负责内容设计),然后择机在学校展出。
   老师制作名片示例:
   港珠澳大桥
   大桥位置:位于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之一的珠三角地区,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全长大约55公里,成为连接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海的海上经济走廊。
   建桥时间:1983年提出设想,2009年开工建设,2016年大桥主体工程贯通,2017年全线贯通,前后历时34年。可见难度之大,施工之艰巨。
   巨大成就:中国桥梁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建成通车后,以前从香港到珠海要三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最大的沉管隧道排水量,每一节的排水量75000吨(辽宁舰满载排水量67500吨)。
   本次课的调整有这样几点心得体会:第一,知识学习和科学精神涵咏平分秋色,各有权重。这样做,既保证了把本课当作“一个例子”来讲,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也达到了探究科学精神的目的。第二,知识的学习由以前的过于注重结论转向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注重过程学习,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鲜明特色,这也意味着教学方式发生了某种变化。第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权重增加,呼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学生的发展,也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设计,授课视野更开阔,教育愿景更明确。
   在课后,我还设计了一个专门探讨科学精神的练习环节,或课内做,或课外做,方向有三:科学与盲从;科学与迷信;科学与理性。通过讲述故事,讨论内涵,达到深入理解科学精神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