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藤野先生》标题修改的教学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斌辉

  摘   要学术界对《藤野先生》的研究表明,该文标题曾被作者多次修改。在教学时引入相关研究成果能在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学习文章语言修改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背后的情思、了解作者写作行文习惯、从新视角丰富文本解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鲁迅作品  标题修改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界往往与鲁迅研究界疏于联系,不能及时将新的研究成果转化到鲁迅作品教学中,导致鲁迅作品教学保守而滞后,缺乏生气。因此,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一定要关注与课文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1],让其滋润教学。《藤野先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近年来,鲁迅研究界发现,作者在手稿中曾对该文的标题作过多次涂改,围绕“鲁迅为何修改标题”的研究时有新论。这一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一、激发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藤野先生》长期来就以现标题行世,人们对“藤野先生”耳熟能详。2002年,日本民间鲁迅研究学者佐藤明久访问上海鲁迅纪念馆,接触到《藤野先生》手稿(复制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标题中不为人所关注的涂改。鲁迅在标题位置涂去了几个字,只留下“先生”二字,而在右边另起一行写上“藤野”。之后,佐藤明久与中国学者合作,通过科技手段仔细辨晰手稿真迹,结合鲁迅书写、行文特点及相关资料,于2008年得出鉴定结论:被涂抹掉的字词是“吾师藤野”[2]。最初作者可能是以《吾师藤野》或《吾师藤野先生》为文题,经多次涂改,最终定为《藤野先生》。
  教学本文,教师可在新课导入时展示鲁迅手稿影印图片,让学生观察手稿涂改情况,并对学生解说:即使是大文豪,鲁迅的文章也不是一挥而就,而是经过不断修改推敲出来的。手稿中,鲁迅涂改的字词是什么?在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再介绍发现标题修改的“传奇故事”。教师出示《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鲁迅手稿影印图片,可发现,除《藤野先生》的题目有修改外,其他篇目的标题均无涂改现象。最后教师以“鲁迅为何修改标题”作为主题,开启本文的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长期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常被人为地、无限地抬高和神圣化,鲁迅被当作神,其作品被天然地认为就是思想和艺术结合的典范,是毫无瑕疵的,即使有问题,也是“有意为之”的艺术化。如此,鲁迅的思想、精神和他的文学、文字被割裂开来,学生感受不到鲁迅写作的“人间性”,对鲁迅及其作品敬而远之。这是人为地阻碍了学生和鲁迅的交流。《藤野先生》标题修改问题进入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写作的平凡性,产生“原来鲁迅也是如此作文”的共鸣,鲁迅及其作品变得可以亲近和接受了,就使教学有了基础。而发现手稿涂改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传奇性,足以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文章语言修改的方法
  统编版教科书在《藤野先生》课后安排了一个原稿与改定稿相比较的练习:“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对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这个练习既能使学生学到修改文章的技巧,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感受到鲁迅语言的艺术魅力,以及鲁迅作为大作家运用语言文字的严谨态度。教学中,可补充修改前后的标题对比作为课后练習,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应用的角度来“谈谈这样修改好在哪里”。
  两者相比较,标题“藤野先生”确实要比“吾师藤野先生”或“吾师藤野”更胜一筹。最早探寻标题修改秘密的佐藤明久指出,未改前原题语义重复:在日语中“吾师”与“先生”都表“老师”之意,“吾师藤野先生”标题同义重复[3]。鲁迅用现标题,使题目意思更准确和简洁。2012年,鲁学权威王锡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立项,辨识作品中被涂抹的文字(包括《藤野先生》标题),是该课题的一个内容。王锡荣认同佐藤明久关于修改标题是因“语义重复”这一观点,认为“吾师藤野先生”称谓有语病,语意不明:吾师已是先生了,再称先生就重复了。鲁迅有好几位老师,如称吾师似乎只有一个老师[4]。
  “吾师藤野”作标题则更逊色。“吾师藤野”点明了文章的记叙对象及其与作者的师生关系,可说也切合文章内容,能概括主旨。但此标题仅从个人关系角度拟题,只流于一般客观陈述。“藤野”后无称谓,不适宜用于学生称呼老师,且读起来无节奏感,语气不强。佐藤明久认为,鲁迅绝不会用“吾师藤野”为标题,理由是曾听父亲说,鲁迅常怀敬意称呼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郎先生,没有只称呼藤野的情况[3]。在中日两国,直呼老师姓名都是失礼不敬的。“藤野先生”为题则言简意深,除包含原题的全部意蕴外,还蕴藏着作者对老师的尊重、景仰,对老师师德、人格的礼赞,尊师情、感恩意都在其中。但标题又不直接点破,而是含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平中见奇,意味深长。
  鲁迅曾说:应该这么写,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藤野先生》标题修改,就给了我们“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的双重启示。教学中可将其作为学习鲁迅语言艺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三、体会作者语言背后的情思
  鲁迅作品充满了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其语言背后有一套“暗功夫”,其文章背后有极为广阔的思想背景,其词句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思想[5]。教材在本文的“预习”中就指出:鲁迅作品的语言“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藤野先生》标题修改展示了鲁迅语言的“暗功夫”,体现了其富于感情、耐人寻味的特点。
  赵献涛在考查了鲁迅其他作品中关于“吾师”的表述后,认为鲁迅作品中凡用“吾师”都是反讽,含有批评讽刺之意,几乎就是贬义词[6]。《在钟楼上》“我却发见了吾师太炎先生的错处了”,这是在批评章太炎先生。《怀旧》塑造了一个被称为“秃先生”的不学无术的旧时知识分子形象,秃先生前就有“吾师”一词。在日记和信件中,鲁迅也表现出对“吾师”的嘲讽和反感。如在给李小峰的信中写道:“对面是‘吾师’和‘先生’,背后是毒药和暗箭”。给许广平的信中:“中国老例,……于是连白果也称我为‘吾师’了……”就在《藤野先生》发表几个月后,鲁迅离开厦大,一些平素不甚友善的同事为他饯行,并口称“吾师”,引起他极大反感。他给许广平写信:“黄坚也称我为‘吾师’,……令人绝倒。”实际上,黄心口不一,鲁迅对他很是厌恶。“吾师”都成了讽刺的对象,可见其在鲁迅的语境中确带有一定贬义。   鲁迅对“吾师”一词的反感,应与其人生境遇有关。鲁迅关爱青年,很多文学青年都受过他的帮扶,但一些人最初称鲁迅为“吾师”,一旦羽翼丰满便转而攻讦鲁迅。鲁迅当对“吾师”的讽刺性“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饱受了所谓弟子们满口“吾师”所带来的各种不堪,自然不会将自身所遭受的极具反讽意味的“吾师”用在他所尊敬的藤野先生身上。
  钱理群强调教学鲁迅作品应“用语文的方式读鲁迅”[7],即通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去理解作者“写的什么”,由文见心,循文而会意。教学中引入《藤野先生》标题修改,就是在“用语文的方式读鲁迅”,通过探寻标题,走进作者内心。藤野是鲁迅终生尊敬之人,或许他在写下“吾师藤野先生”标题后,就发现自己厌恶的“吾师”不该用,故而多次涂改。这一修改体现出作者对异域老师藤野的无限热爱,也折射出鲁迅人生路上所遭遇的不尴不尬。
  四、了解作者行文习惯与风格
  统编版教材在本文课后还有一道练习:题目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当然可从整篇文章的结构及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来回答。实际上,说是作者的一种行文习惯,也未尝不可。因为《吾师藤野先生》与《藤野先生》标题的不一样就呈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差异。
  郑鹏飞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考察鲁迅的记人类作品,发现这类文章的标题大多与正文开篇的布局章法之间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从而认为作者涂改标题乃是行文习惯使然[8]。《吾师藤野先生》既明确了所写对象,又表明了写者和被写者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关系命题”;《藤野先生》则只是明确所写对象,并未指出二者的关系,带有“客观色彩”。以是否包含“关系命题”的标准来划分,鲁迅的记人类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藤野先生”之类题目的作品,只指出记叙对象,对人物关系不提示;一类是如“吾师藤野先生”题目类的作品,既确指记叙对象,又指示作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两类作品在写作行文上有较大差异。前一种的开篇往往是“曲径通幽”,通过延宕、铺陈之后“主人公”才出来;后一种则是“开门见山”,直接写人。《藤野先生》属于第一类的作品,文章开头花了大量笔墨写其他的人、事来引出藤野先生。因此,鲁迅对该文标题的修改可能是一种行文习惯使然。
  据此,在教学时可将“标题写法”作为群文阅读的议题,组织学生阅读上述所列作品。以群文阅读,比较作者写人类散文标题与“入题”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的行文习惯,对鲁迅作品阅读是不无裨益的。事实上,在人教版教科书《藤野先生》课后就有类似练习: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阅读比较,不仅老师们的特点立现,而且作者记人散文行文的风格和习惯也可领略一二。
  五、从新视角丰富文本解读
  手稿是作者创作中的原始记录,是作者“初心”的流露和记录。透过手稿的痕迹细节,阅读者能发现作者最细微的心理世界,体验作者写作过程中的涓滴感受。鲁迅在本文中体现的情感非常复杂,透过反复修改的标题可更细致入微地寻绎其个性及内心活动轨迹,洞察其内心的“秘密”,为解读本文、认识他和藤野的师生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从语用学来考察,“吾师”往往表述比较亲近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应是密切而亲和。以“先生”称之,学生对老师更多的是敬畏,较难体现出那种亲密随意性。而且,如果弟子称老师为“吾师”,还得考虑老师是否会接受,因为泛泛的,或是如“一字之师”类的师生关系就不宜用此称呼,正所谓“交浅言深”。“先生”则用得更广泛,最大的作用在于尊敬对方,可不论言者和被言者的亲疏。
  鲁迅修改标题,去掉“吾师”,是否有着以上考虑,我们不敢绝对肯定,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新发现的资料表明,鲁迅和藤野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一般正常性的师生关系。藤野对鲁迅并无特殊关照,他只是在履行作为教师的普遍职责而已,鲁迅在校期间也未给藤野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如藤野所授科目《解剖学》,鲁迅并未享受到关照,其成绩依然没及格。文中所写的那些事情,藤野也毫无印象。
  这些都说明鲁迅与藤野的关系只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藤野仅是凭着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医学研究者对学术的热情、忠诚,做他该做的事,他并没有特别看上这位中国留学生[9]。鲁迅对藤野的尊敬和热爱,乃至“一厢情愿”的亲近,自然有原因,如鲁迅、藤野两人的人生遭遇有着某种契合性,鲁迅在厦门的处境与在仙台的处境有着相似性,或是鲁迅借《藤野先生》,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等等[10]。但从表达上来看,“吾师藤野先生”不如“藤野先生”更切合二人之间真实的师生关系。这样来解释鲁迅修改标题的原因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至少可让我们从中看出鲁迅表达的微妙性,推敲其间另类的情思,为解读本文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从另一方面来认识鲁迅和藤野的师生关系。
  钱理群认为,中学生既要阅读鲁迅,还要研究鲁迅。学生通过研究作者的怎么写,为何这样写,去探求作者写什么,以此为路径去认识鲁迅,理解鲁迅,认识自我,这正是阅读和学习鲁迅作品的初衷。《藤野先生》标题修改的教学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温立三.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2004(08).
  [2] 夏晓静.鲁迅手稿《藤野先生》涂改前的题目究竟是什么?[J].鲁迅研究月刊,2008(12).
  [3] 佐藤明久.发现被涂去的文字“吾师藤野”之后——2011年9月25日后的起点[A]//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4] 李婷.鲁迅曾对《藤野先生》有涂改或边写边改[N].文汇报,2014-12-28.
  [5] 杨佳韵.如何让“鲁迅”成为鲁迅——“鲁迅作品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6(02).
  [6] 赵献涛.民国文学研究:翻译学、手稿学、鲁迅学[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7]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01)
  [8] 郑鹏飞.鲁迅为何修改《藤野先生》原标题?——以“考证”“文章”“义理”法探析[J].鲁迅研究月刊,2017(06).
  [9] 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怎样写老师[J].语文建设,2009(09).
   [作者:李斌辉(1972-),男,湖南嘉禾人,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3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