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学校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军霞

  摘 要: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下,农村是教育实施的重点地区,而农村教育中的学困生问题又是当下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占国家总人数的七成,农村学生的质量高低便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质量高低。而大量学困生的存在又极大拉低了我国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地区;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是地方加强重视程度,国家也加大投入力度,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是显著的,但仍存在一些根本上的问题,学困生就是一大工作难点。学困生便是那些身心智力发育都正常的学生却没有正常的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问题生”。但他们并不是生而如此,可能是因为从小的教育环境、生长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心理成熟度等等原因而造成的。所以,为了农村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应以这些原因为起点出发,用正确的方式来转化学困生作为当下农村教育的方向。本文将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表达出自己的转化意见。
  一、 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批引路人,父母好的引导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当下的农村,青壮年大多为了养家,都选择了去城市发展,寻找更好的出路,就把孩子丢给家中的老人看管。如此便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而老人们由于思想条件、生活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分地对孩子迁就和溺爱,使他们从小便没有养成好的生活道德习惯。以至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没有感到緊迫感和目的性,从小便养成忽视或不重视学习的习惯,使得他们产生了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而老人们又因为自身知识匮乏、观念不足等原因,也不对孩子进行过多要求,如此便推进孩子向“学困生”方面更近一步。
  还有一些稍有远见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了自己能好好工作,也为了孩子的学业而将孩子带到城市里学习。他们虽然给了孩子好的学习环境,但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更高。却容易忽视了孩子能否融入环境、是否能适应自身的身份等等,以至于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一旦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极少数父母会以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都是选择言语的斥责或者身体打骂等,若是孩子此时正处于叛逆期,孩子或许会反驳父母,如此便产生了冲突,一般这些冲突都无法得到好的解决,这样就会让学生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对学习的进取心。
  (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经济的复苏。许许多多的小工厂小企业慢慢发展起来,各行各业迅速成长,导致招工、招聘广告到处都是,哪都能看见。读书不再是成家立业,创造新生活的唯一途径。“卖力”读书不如“卖力”送外卖的;大专生本科生毕业,没有工作的随处可见;但一些低学历甚至没有学历的人,小日子却过得春风得意……正因为有这些现象,使得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学习无用不如打工的想法。当下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知识不再是检验职员的唯一标准,这些都已经提前影响了学校的学生。使学生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在学校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学习目标迷茫,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越来越多学生挡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经常偷偷熬夜上网玩游戏、迷恋网络小说等,对其视力造成了严重损伤,上课时越来越看不清黑板,感觉越学越难,越学越煎熬,最终慢慢地放弃学习,沦入学困生的行列。
  (三)学校因素
  老师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老师对学生不公平、不科学的评价也会导致学困生的大量产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同的智力在不同的学科上有不同的体现,如语英语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或者数学学科的逻辑与思维,每个学生在不同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但在当下现实的教育中,老师却因为学生在某一科上的不足而对学生妄下定论,极易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动摇学生的学习意志,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大量的作业,严厉的批评,学习方法不当都是老师存在的教学问题。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出好多年了,但我国很多地区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负担。而随着学科数目的增多,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差,自身就会慢慢放弃自己,变成学困生。
  (四)学生自身因素
  基础知识是学习一切的基础:学生掌握熟练地基本知识十分重要,学习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环环相扣的过程。如果基础知识过差,就会造成知识面的间断,使得整个学习系统崩溃。农村学习条件本就不好,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又不牢固,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逐渐成为学困生。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学习目的不明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学习;没有坚强的意志,懒得学习,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主动性,因为自己忽高忽低的学习成绩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没有自我约束能力,经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久而久之,他们无法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掌控,与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成为学困生。
  错误的自我检讨:这些学困生总是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挫折归为那些无关因素,如能力,运气,天资等。这将对其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比如无法正确看待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总是将自己的失败归于马虎,不细心。总是无法下定决心去学习,把学习任务放到了无穷尽的“明天”。这样下去,学生会越来越懒散,只是在空想的状态下无脑的学习,不会得到任何劳动成果,学生越来越看不到希望,就会变成学困生。
  二、 转化农村学校学困生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
  农村的学生都早熟,因为家庭原因,他们过早地承担了更多责任。随着学生逐渐长大,渐渐融入社会,社会对他们的影响逐渐增大,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改变学习无用论的观念。的确,在当下社会上也有许多学历低但也生活的有滋有味的人的存在,但这些人实在太少了。这些人一般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上一辈已经为他们铺好了成功的富贵之路。大学生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也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那些高学历人才,他们可能是对自己的目标过高,或者过于挑剔,也可能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一旦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必将飞黄腾达。或许有的人会说那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陆步轩“都上了北大了居然在外面卖猪肉”“卖猪肉还要学历?”种种评论都显示了对学习的鄙夷。但他们却不知道现在的陆步轩是亿万富翁,上市公司几十亿的股份,“壹号土猪”创始人。   或许人们会说读书与卖猪肉无关,但是正是他拥有北大文凭,就有了无数的人脉和资源。这不还是知识给他带来的便利吗?所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起点就是比别人高的许多。再看那些有钱人,领导人哪一个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由此可见,高智商高文化的人永远都是社会的领导者,是社会潮流的主宰者。
  (二)改变教学方式
  扎实的基本功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前提。因为原有的被动式的学习效率十分乏味,死板,无法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起到反效果。所以,新时代教学老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以更新潮的方式来进行改革。由以前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注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夯实文学功底。再者,新时代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文学功底,文学素养有要求,更是要对他们的文化品格进行提升。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养,人文道德修养,行为取向等是他们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新课程的学习下,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领悟到文化差异,比较文化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自我充实,提升自己的各种思想观点,制定新的人生目标。他们会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去积极运用和调试学习策略,拓宽学习渠道,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责任意识。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可进一步帮助他们摆脱学困生的行列。
  (三)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强调了人际交往中认知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但老师必须对合作内容进行安排,否则,几个小组成员便会自由发挥,讨论起来七嘴八舌,整个小组学习如同一盘散沙,这样便毫无意义。所以,在小组成立之初给他们做好分工十分重要。如:在课前老师应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控,按照小组性质,人员性格,学习内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标准,每组均衡分配的原则。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和规划。一位记录员,负责记录。一位操作员,负责本组材料总结和操作。一位汇报员,负责学习结果的总结和汇报。只有各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团结发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小组与小组间也可加强交流学习,学生可在两组讨论间进行知识交流,既可以拓展思维,又营造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小组学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间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老师应发挥积极作用
  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就是学生第二任父母,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应当建立积极的有爱的班级群体,经常关心鼓励他们,使学生在温暖的学习环境中弥补他们在家庭中失去的爱,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学习的希望。
  三、 结束语
  农村学困生是我们当下农村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但这并不是不可解决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每位学生都取得优异成绩,让所有的学困生都立刻摆脱学习困难,这个想法不太可能,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讲究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的心态。随着学习成绩和品德不断改善和提高,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激发,自信心得到增强,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学困生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炼.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6):92.
  [2]张汗洁.农村“学困生”成因和认知特点及转化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4,16(1):53-54+72.
  [3]杨海平.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2019(19):55.
  作者简介:
  吴军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草滩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7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