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立国
摘 要 以高职院校为探索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对全国第二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院调查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建立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仍然存在教育观念不成熟、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结构不完善、教育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建议通过修正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突出创新创业学院教学地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途径,构建更具生命力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以促进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生态理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生态体系
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行动,又是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举措[1]。当前,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教育观念不成熟、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教育不匹配、师资队伍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集合政府、高校、孵化基地、行业企业等各界力量进行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完善。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意义
(一)有利于创业教育模式的迭代与升级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包含了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系,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这个教育生态体系中,高职院校不是一个孤军奋战者,创业教育的职责延伸到政府、行业企业,甚至低层次教育环节之中,创业教育模式也必然要突破课堂的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更为立体的教育结构。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必然会倒逼现有创业教育模式的变革,创业教育的模式不会只停留在课上头脑风暴、课下主题调研、校内小组汇报、校外学科竞赛等层面,会更多地引入政府信息、创投思维、校友资源,并逐步推进人才分级式培养,促进创业教育模式的迭代与升级。
(二)有利于创业教育资源的沉淀与拓展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包含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两个层面,具体涉及政治、法制、人文、经济、科技、金融等10多个因子。因此,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会迫使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专业融合、课程衔接、训练匹配的教育新格局。在构建生态体系过程中,政府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需要将国家创业精神、政策、资讯等信息传递给院校;行业企业也必须承担起示范作用,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验传递给创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担任着搭建创业教育成绩转化平台的重要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各类创业教育资源的汇集、沉淀与深化,能够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教育的目的是端正学生的创业认知,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会逐步形成一个良性教育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会融入到专业教育,甚至渗透到社会教育之中,人们不会再认为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是搏命的挑战,而只是会将其看成是人生的另外一种选择,以更平和的心态去评价创业,人文舆论环境将逐步成熟化、理智化。集合了政府、院校、企业、孵化基地、校友会等各类组织的创业教育联盟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细致的创业信息及服务,促进创业资讯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创业项目的诞生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现状
(一)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也形成比较完备的校内运行机制。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推行“理事会+院务会”管理模式,“理事会”是创业学院的决策层,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知名或龙头企业及部分学校共同构成,“院务会”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工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便组建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颁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于2016年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全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体看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较为积极,也已经在尝试构建针对性绩效考核及人员激励机制。
(二)组织特征
通过查阅全国25所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的官方网站信息得知,25所高职院校均成立了不同模式及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其中独立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占比较大,达到60%。此外,也有少数高职院校是依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机构。也有一些院校依附于招生就业处或学工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第二批示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院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三)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外注重联合,借助政府、行业企业、孵化基地、金融机构等各类组织的力量拓展创业教育资源网络和实践平台,对内强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团队,推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保证创业教育实效。在此趋势下,各个院校也根據各自不同的教育特点和资源优势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技术技能主导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服务导向”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双线并行的“1+X”教育改革模式,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采用了分级教育,制定“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各院校基本都是在普及创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借助竞赛、科研、交流等形式实现创业实践教育和成果转化。
(四)教育联盟
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政府、行业企业、金融机构、校友会等各类组织的引入,努力借助社会各界组织的力量为学生搭建更为实际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专门负责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帮助,并参与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开创性地成立了成都创业学院理事会,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知名或龙头企业及部分学校共同构成。总体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完全认可校外各类教育组织的价值,能够在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等环节实现社会资源的链接与融合。 (五)孵化成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内化和外显两个层面,内化部分主要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独立人格的成熟等,外显部分则是创业团队的培育、创业竞赛的成绩、创业公司的组建等。针对创业教育成效的可视部分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讲座、培训、沙龙等主题活动的次数逐年提升,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也积攒了比较丰硕的创业成果。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四届毕业生毕业1年内自主创业比例达到5%,毕业3年后创业比例达到12.7%;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起共培育大学生创业公司29家,涉猎文化创意、网络科技、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虽然是一路艰辛,但也取得明显成效。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困境
(一)創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过于功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团队创业竞赛成绩、科研项目成果、创业企业数量等,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业认知的成熟、创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改善等缺乏更为科学和专业的评价。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价值主张上的扭曲。各大高校纷纷将创业竞赛成绩、创业团队数量和创业企业的开办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导致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度依赖竞赛、项目、企业等元素,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被严重忽视甚至扭曲。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存在冲突
创新创业学院基于强化创业教育,深化专业融合的目的,期望能够将创业课程更多地呈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或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的限制而难于实现。此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学院属于教辅部门,虽然在运行机制上采用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助的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创业学院的角色往往是非常尴尬的。换句话说,创新创业学院只具有建议权,不具有决策权,在工作过程中甚至会遭到部分部门的排斥。这种职责与权利上的严重失衡,自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缓慢。
(三)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缺乏热情
如果将高职院校作为分界,校外则为外部参与者,校内为内部参与者。在外部参与者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虽然相继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对于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仍然停留在较为狭窄的范围;行业企业作为创业教育重要的示范者,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仅是停留在讲座、交流、课程实验等环节,仍然缺乏相对深入的指导;创业孵化基地虽然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表现比较积极,但其更强调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对于创业通识教育环节兴趣不大。在内部参与者方面,近几年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一些倦怠,真正愿意投入心力为学生进行深入指导的教师比较有限;院校内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虽然愿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帮助,但鉴于各部门日常工作压力,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很难保证持续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成不尽完善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是以1~2门创业课程为核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仍然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融合点,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主要采用团队学习模式,选用头脑风暴、主题调研、模拟路演、商业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教学手段虽然灵活多样,但鉴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重要内容很难逐一呈现和深入讲解。在实践教育环节,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指导学生的过程存在过于理论化、理想化,甚至与实际不符的现象,虽然有一些院校建设了功能比较强大的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室,但现有创业教育模拟软件在案例库的实效性上和模拟经营操作的基本思路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性,对于学生真正了解创业本质帮助不大。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优化路径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进行优化,具体优化思路见图1。
(一)树立能力导向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务必转变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变功利化价值理念为能力主导的教育思路。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业企业这些都只是验证并锻炼学生创业技能的途径与平台,但不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唯一考核标准。高职院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让学生能够更理智、更专业地评价行业发展趋势及项目商业价值,有意识地锻造自身企业家精神,实现个人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政府相关部门在构建创新创业舆论环境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理念的引导,让国民能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更为理智的理解。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若要取得更为深刻的效果,其并不能局限在高职或本科教育之中,必须突破高等教育的围墙,延展至小学、初中、高中,形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2]。
(二)健全创新创业学院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创新创业学院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存在,院校必须正视创新创业学院在推进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学院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四种特征:首先,必须是独立的职能部门,或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不建议采用依附某一学院或职能部门的形式,避免出现同级单位相互指挥、相互推诿的现象;其次,创新创业学院必须拥有专职工作团队,且工作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或背景,不建议采用借调或兼职的方式;再次,创新创业学院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并将任务细分到每一个岗位,以保证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行;最后,创新创业学院需要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考核与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办法”等,构建具有激励性的创业教育工作氛围。 (三)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教师团队不仅要技能扎实、结构合理,更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首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准入门槛,创业教育本身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相对较为广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高职院校有必要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更新,保留优秀师资力量,替换缺乏实际经验或社会资源链接力较弱的教师,保證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其次,优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结构,现有师资队伍中需要引入更多优秀的企业代表和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创业者传递更为真实的创业资讯;最后,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院校需要为奋战在创业教育事业上的教师设置专门岗位,并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创业资助等方面给出一定程度的倾斜,以增加教师的内生动力[3]。
(四)协调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创业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犹如携带养分的血液,资源的局限和闭塞必然会导致体系中部分功能的失效,进而影响体系作用的发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协调创业教育资源,保证体系的运转效果。首先,深化政校企合作观念,明确各方教育使命,建立产教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政府在整个生态体系中扮演的不是任务下放者的角色,而是信息传递者和政策讲解者;行业企业不能再以第三方的姿态进行观望,必须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成为创业知识的讲解者和创业技能的传递者;高职院校应该是教育资源的接收者、整合者和分配者。体系中的每个组织都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并提供相应的资源[4]。其次,高职院校中的创新创业学院必须针对不同教育资源的供给方设置相应的责任科室或岗位,并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各项工作与资源的对接,以保证创业教育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数据库。创业教育资源包括很多种类,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如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政策、新兴技术等,高职院校需要对各类创业资源进行整理、更新和解释,并通过网站、公众号等途径对创业信息进行宣传及讲解,保证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性。
五、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集合外部宏观环境及内部微观环境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体系。这一体系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导向,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院校等各类组织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积极扮演资源供给者、汇集者与传递者的角色。院校内部需要抬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开发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举措,需要社会各界组织的全力参与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刘雅薇,祝士明.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8):60-63.
[2]张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四链”逻辑建构——基于经济与教育的论域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9(7):6-13.
[3]黄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特征研究——基于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6):42-46.
[4]Aina M,Adebayo.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ublic Universities in Ekiti Sta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 Literacy Studies,2018(31):58-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4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