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转化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学生,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这不仅是当前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健康中国”“阳光体育”等一系列教育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体现新时期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杭州江湾教育集团为例,探究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弱势群体现状,并提出在体育教学中深入转化体育弱势学生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弱势群体;教学
  一、前言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部分生理或心理异常的弱势学生,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在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障碍,体育课程成绩不及格或者勉强合格。由于这部分学生存在人数不多,往往是学校和体育教师最容易忽略的群体,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所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积极调动小学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完成教育任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适应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表现及成因
  (一)体型特异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都十分宠爱孩子,尤其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均为“05后”和“10后”,他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贪食和偏食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小学生肥胖率逐年上升,“小胖墩”“肥嘟嘟”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平时的文化课学习中十分可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到体育课上就显示出了差异,跑不快、跳不远、蹦不高,心肺耐力较差,一些动作技巧要领更加难以熟练掌握,所以很难达到体育课考核的标准。
  (二)体弱多病型
  在小学里除了“小胖墩”之外,身体素质较差、活动能力弱、经常患病等体弱多病型学生也存在不少。他们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在体育课中经常请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效率偏低。长期下去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较低,身体的力量、速度、灵敏和协调等素质方面处在下风,在做一些强度较大的练习时达不到学习的要求和练习效果,体育课成绩不高。
  (三)先天性疾病型
  这类主要是先天性的肢体残疾或者患大脑神经、心肺疾病的学生,因为情况相对特殊,他们不能参加体育课学习和鍛炼,大部分随班就读随着普通的体育课一块上。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但是面对这部分群体时教师难免捉襟见肘,照顾不仔细,也并没有很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综合型
  每个人都有个性心理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少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行为举止比较懒散松懈。比如:胆子较小,在篮球、足球、体操等存在一定危险系数的活动中表现出畏难情绪;心理素质较差,害怕做错了被同学们笑话没有面子,自暴自弃不喜欢体育课。长期下去,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在体育考核中也很难达到要求,没有形成热爱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忧郁心理
  调查发现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成长环境的不同,比如单亲、留守儿童等情况的学生从小就比较自卑,学习成绩较差,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对自己没有自信心。体育课本来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但是这些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放不开手脚,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练习中去。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经历了一些失败,觉得自己怎么练习也赶不上别人,思想包袱较重,自卑忧郁懦弱。还有些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人格,对于器械、长跑等体育项目存在畏难心理,在体育课上不想练习,态度消极,使体育课的成绩越来越差,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自暴自弃,无所谓的个性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存在于小学高段的学生,三年级以后小朋友的个性逐渐增强,部分学生家长对于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盲目片面地认为学好文化课就好了。这使得学生们自然而然也这样认为,觉得体育课不重要,经常性的跑和跳很浪费体力,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与否也并不重要,只有学好文化课,才能得到父母的奖励。这样自暴自弃无所谓的态度和想法使学生不能认真上好体育课,在练习时动作不到位,练习效果也不明显。由此逐渐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思进取、甘愿落后,体质健康水平较差,体育素养也没有养成。
  (三)自尊心较强但意志力不足
  部分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发言交流和展示自己,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被同学们嘲笑伤了自尊心。由于自尊心强还会产生嫉妒心理,体育课上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合作,害怕竞争比赛输给别人,所以不参与课堂上的体育竞赛。还有些学生意志力不足,比较薄弱,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专注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易怒易悲易喜,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太弱,轻者课上逃避部分运动技能的学习,重者借口身体不舒服等原因逃避上课。
  四、发展小学体育弱势群体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认识,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目前我国对于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研究不足,但是小学作为学校体育的启蒙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更要关注到体育弱势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主动加强并落实教育公平的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体育锻炼发展的机会。学校应当积极探索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关注到每一个体育弱势的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育需要制订课程计划,在教学中落实到位。家长也应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从自身做起教育学生爱运动爱锻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弱势群体存在一定的练习障碍,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理念。首先,教师要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制订学段、学年、学期和课时计划时应当从简到难、逐步提高。例如在足球单元中共5个课时就能完成目标,但是对于弱势学生来说完成难度较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剔除部分在他们身体条件接受之外的练习,在踢、运、传球等技术教学时,有目的地去实现目标,稳步提高学生水平。其次,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主动进行调控,教师在设定计划和目标时要考虑和预判到弱势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并不能做到完全与预期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调控。比如在球类练习时,教师发现弱势学生比预想的好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鼓励,增加练习难度或加快教学进度。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体育教师要贯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的原则,对于班级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学期开始时就要向班主任咨询或自己观察发现弱势学生,把学生进行一个大致的分层,特别关注存在运动障碍的学生,在深入了解之后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再进行细致的分层。例如在练习短跑时,身材瘦弱矮小四肢无力或者身材肥胖者会存在较大的阻力,因此教师就应该为这类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手段。如果班级里弱势群体学生数量很少,就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单独教学,给予学生关心,让他们更加喜欢上体育课,如果数量较多,就要进行简单分类,因材施教。此外即使是相同的动作技术、相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对于该类弱势群体也要符合他们自身的体质素质,一切都要立足于可实现的目标或要求。因此在体育课上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在确定教学和训练目标的时候,要多花精力设计与采纳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制订出科学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来,目的就是为了每一个体育弱势学生的发展。
  (三)重视基础,提升兴趣,强化练习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由很多基础层面的动作技术来组成的,比如说简单的跳绳,看似学生都会手脚一起跳动,但是要手脚协调配合,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如球类中单个运、踢球非常简单,但是一变成比赛时就会大幅度地提升难度。对于体育弱势群体而言,想要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非常困难,但是作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目的来讲,使每一个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出健康的体质是我们所期望的。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要尤其重视对基础技能的传授和强化,如:跑步中上下肢和躯干的配合,呼吸节奏的掌握程度,这些是较为容易掌握的,是基础的动作技术组合,体育弱势群体就可以加强对这部分的练习,进一步打牢基础技能。长期的基础技能学习与训练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不仅增加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还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学生们的体质健康,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另外要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学生学习的趣味,营造出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课课练”“月月赛”“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以往在这些活动中都是体育尖子生担任主角,普通学生作为配角,体育弱势群体更是没有参加的机会。他们没能体验到运动竞赛的乐趣,给班级争光的荣誉感。为了给予体育弱势群体更多的机会,我们可以把运动项目进行调整,增加趣味类、团体性的运动项目(比如投飞镖、丢沙包等),在竞赛规程上对于弱势群体赢得的分数给予双倍的计算,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四)关注心理,实时调控,增强信心
  不管是身体存在先天性疾病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学生,都存在一些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障碍。前者由于自身生理缺陷极容易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给自己下了难以参加体育活动的定义,后者“小胖墩”“体弱多病”等学生也会因为其他同学的嘲笑而束缚了自己的行动,恐惧参与体育活动,尤其是团体性的项目。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入手,主动干预疏导存在恐惧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提高他们参与的信心,给予他们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首先要包容、鼓励、体谅和理解体育弱势学生,给予他们更多耐心的关心指导,尤其在他们经历了运动失败的体验之后,更应该多一些关心,让他们不会因为失败而害怕教师的批评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再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抓住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表扬和肯定,让这些学生渐渐找回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找回童年的味道,找回参与团体活动的勇气。最后,营造良好的互帮互助班级氛围,教师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带动其他学生对体育弱势群体进行鼓励帮助。
  五、小结
  新时代体育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不喜欢体育課或参加体育活动,不能充分体验到童年味道和体育活动的乐趣。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应当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照顾,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课堂教学思维和方式。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主动进行干预,以最大限度地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并不仅仅如此,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育人,教会他们直面挫折,树立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他们终身受益。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更加成功,体育育人的理念才能得到落实,健康中国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近,我们的下一代才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罗荣汶,唐永丰.小学体育弱势生的成因分析和转化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8(12):87.
  [2]罗荣汶.小学体育弱势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学,2018,8(30):246-247.
  [3]余建泓.扬州市区小学体育弱势学生现状、原因及建议探究[D].扬州大学,2015.
  [4]刘红梅.天津市河西区两所小学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研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3.
  [5]范继承.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郝志晓.差异教学方法对促进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37+152.
  [7]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精神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10):46-49.
  [8]吴向宁.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辩证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05):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7741.htm